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老年人心脏猝死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意想不到的,在症状开始1小时内发生的自然死亡。在美国据估计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每年20~40万例,占所有心血管病死亡患者的50%以上。发生心脏性猝死后复苏的成功率估计只有20%左右。并且估计有80%的心脏性猝死患者不能活到出院,而幸存的患者有50%在3年内死亡。由此可见,心脏性猝死是危及人民生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警惕并早期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

病因1.冠心病

冠心病(急性缺血事件,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的原因。对心脏性猝死的尸检发现,大约80%的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约2/3以上的患者为2支或3支以上的病变。心肌梗死后伴有左心功能下降或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脏性猝死率为2%,在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时心脏性猝死率可明显增加。而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心脏性猝死更常见。大多数学者报道,肥厚性心肌病的年病死率为3%~4%,其中大多数为心脏性猝死。下列情形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①年龄较轻在30岁以下;②曾有晕厥病史;③既往有心脏性猝死的家族史。此外,各种原因产生的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也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3.心脏瓣膜炎症浸润

现已公认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可发生心脏性猝死,但发生率不高。据Jersaty报道,二尖瓣脱垂患者伴有下列情形者易发生心脏性猝死:①4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②有晕厥病史;③心电图上有ST段改变或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等室性心律失常;④有“喀啦”音和收缩晚期或全收缩期杂音。

4.心律失常

(1)室上性心律失常 一般不易发生心脏性猝死,但在老年患者,常可并发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高血压,致严重左心室肥厚型心肌病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发作时也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2)室性心律失常 多数学者认为,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发生心脏性猝死,尤其是患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目前,室性期前收缩在心脏性猝死中的意义尚存争议。有些学者发现,室性期前收缩并不能增加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尤其是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单纯性室性期前收缩。但也有一些研究提示,室性期前收缩本身即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或心肌梗死后的患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对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合并有左心室肥厚、室内传导阻滞和ST-T改变者。而室性心动过速在心脏性猝死中的意义比室性期前收缩为大。在临床中,我们常把室速或成对、多源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称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Morganroth根据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心脏性猝死的危险程度,将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分为良性占30%,其左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均正常,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极小;潜在恶性占65%,心脏结构轻度异常,有心功能不全和室性异位激动,如室性期前收缩和(或)非持续性室速,无血流动力学障碍,但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增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占5%,几乎都有血流动力学表现和体征(晕厥、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或低血压)其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最大。临床上常见5种类型:①持续性单形性室速。②室速或可蜕变为室扑和(或)室颤趋势者。③室速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④多形性室速。⑤室扑和(或)室颤。临床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发作。而由心电图证实的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作(65%~85%)是由心室颤动之类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但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可能是心脏性猝死的潜在原因,并可能在记录到缓慢性心律失常之前就已转变为心室颤动。

(3)预激综合征 患者并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占40%~80%。但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较低。有调查在4%以下老年患者也未见心脏性猝死增加的报道。

5.其他

糖尿病除了增加冠心病的发生率外,本身也可损伤心肌而增加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尤其女性患者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增加更明显,较同年龄组而无糖尿病的患者增加3倍。

临床表现心脏性猝死的经过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开始,心脏骤停和生物学死亡。不同的患者各期表现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在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前数天到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悸、气短、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直接发生心脏骤停。而有些报道佩带动态心电图的猝死患者,当时心电记录多为心室颤动,说明心脏骤停时多为心室颤动。部分患者先有心脏缺血或左室功能不全症状,迅即发生心脏骤停。

1.病史及体格检查

有些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分钟或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有的呈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有的发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所以,如冠心病、心肌病或弥漫性心肌炎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应高度警惕,防止发生心脏性猝死。

2.心率变异性

近10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与心脏性猝死之间存在肯定的相关关系。在心率变异性指标中,SD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