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儿草,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尖叶假耳草Anotis urophylla Wall.的全草。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具有健脾消积,利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小儿疳积,黄疸,脾虚水肿,疮毒。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甘、酸,性平。
归经归心经。
功效健脾消积,利湿解毒。
主治用于小儿疳积,黄疸,脾虚水肿,疮毒。
相关配伍配鸡内金、隔山撬、使君子根、臭草根炖五花肉服,治小儿疳疾;配野麻豌豆、臭草根、阳雀花根、通花根、檬子树皮、见肿消炖肉服,治黄疸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炖肉。外用:适量,捣敷。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拣尽杂物,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尖叶假耳草又名尾叶假耳草。多年生草本,高20-30cm。须根多分歧。茎直立,圆柱形,无毛,嫩绿色,有时带红蓝色。叶对生;托叶深裂,裂片细线形;叶片披针形,长1-5cm,宽0.5-1.5cm,先端尾状渐尖或长尖,基部渐狭呈叶柄状,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有疏生短毛。聚伞花序顶生;花小,直径约1mm;花萼4裂,裂片卵形或狭卵形;花冠筒状,白色,裂片4,反卷;雄蕊4,着生于花冠筒上;雌蕊1,柱头分叉,子房下位,2室,胚珠多数。蒴果半球形,具短梗,梗平叉横展。种子扁形,中央下凹。花期6月,果期7月。
生长环境生于山坡林下阴暗处。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相关论述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性平,味甘、酸,无毒。”
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小儿疳疾及黄疸,水肿。”
3、《全国中草药汇编》:“健脾,利湿,消疳。主治小儿疳积,脾虚水肿,黄疸。”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辛宁 - 教授, - 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