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声带息肉是声带固有层局限性病变,好发于一侧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部边缘,为半透明、白色或粉红色的表面光滑的息肉样组织,多为一侧单发或多发,有蒂或广基,常呈灰白色半透明样,或为红色小突起,有蒂者常随呼吸上下移动,大者可阻塞声门发生呼吸困难,影响发音,是最常引起声音嘶哑的疾病之一。发病原因机械创伤学说
过度、不当发声的机械作用可引起声带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水肿,局部水肿在声带震动时又加重创伤而形成息肉。
循环障碍学说声带震动时粘膜下血流变慢,甚至停止,长时间过度发声,可导致声带血流量持续下降,局部循环障碍并缺氧,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水肿及血浆纤维渗出,严重时血管破裂形成水肿,炎性渗出物最终聚集,沉积在声带边缘形成息肉;若淋巴、静脉回流障碍则息肉基底逐渐增宽,形成广基息肉或息肉样变性。
声带黏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声带黏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与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形成有关。
炎症学说声带息肉是因局部长期慢性炎症造成黏膜充血、水肿而形成。
代偿学说生门闭合不全过度代偿可引起声带边缘息肉状肥厚,以加强声带闭合,此多为弥漫性息肉样变。
气流动力学柏努利效应学说声带闭合时可将声带边缘黏膜吸入声门,使声带内组织液移向并聚集在任克层间隙边缘而形成息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学说有“A”型性格特征、,倾向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的自主神经功紊乱性疾病。
变态反应学说声带息肉的组织学表现有嗜酸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认为其发生与变态反应有关。
其他学说与局部解剖因素有关,如舌短、舌背拱起及会厌功能差者易发生,可能因这些解剖异常使共鸣及构语功能受影响,需加强喉内肌功能来增强发声力量,导致声带易受损伤。12
病理生理声带结构:上皮层(复层鳞状上皮),固有层(浅层:即任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深层:即声韧带,由弹力纤维层和胶原纤维层构成),肌肉层(即声带肌)。
黏膜固有层的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破坏,间质充血水肿、出血、血浆渗出、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增生、血栓形成、纤维蛋白物沉着粘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化等。可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偶见有钙化。黏膜上皮呈继发性改变,大多萎缩、变薄,上皮较平坦。PAS染色上皮内糖原显著减少。根据光镜病理变化,声带息肉可分4型:出血型、玻璃样变性型、水肿型、及纤维型。根据超微结构改变,将声带息肉分为胶质型和毛细血管扩张型:胶质型基质疏松水肿,在无细胞的窦样间隙壁上有内皮细胞,基质有些区域呈泡状,内有嗜酸性液体或斑状;毛细血管扩张型表现为不规则排列的血管间隙中充满均匀的嗜酸性物质。典型声带息肉位于固有层浅层,除一些声带息肉由于出血后纤维化而使深层的声韧带受累外,病变一般不累及声韧带,声带息肉具有明显滋养血管经声带上表面进入息肉基底,息肉样变组织内还常常会有出血。血管破裂、血液,液体释放,往往是带蒂息肉形成的原因。
临床表现声音嘶哑 无蒂息肉较有蒂息肉对声音影响更大,多呈持续性。长在声带游离缘处声嘶明显,长在上表面影响较小,广基的大息肉可引起失声。
音域改变 表现为发音音调单调,或音域减低。
发音疲劳 疲劳程度与息肉大小、位置及软硬度有关。
咽喉痛及咽喉部不适 发音时咽喉部疼痛及清嗓等症状。
声带息肉巨大者,堵塞声门可引起吸气性喉喘鸣和呼吸困难。
息肉垂于声门下腔者可引起刺激性咳嗽。
喉镜检查:常在声带游离缘前中份见有表面光滑、半透明、带蒂如水滴状的新生物。有时在声带游离缘见基底较宽的梭形息肉样变,也有遍及整个声带呈弥漫性肿胀的息肉样变。息肉多呈灰白或淡红色,大小如绿豆、黄豆不等悬垂于声门下腔的巨大息肉,常带蒂状如紫色葡萄,可随呼吸气流上下活动,如紧嵌于声门时可窒息。
喉动态镜检查:周期性差,对称性、振幅、黏膜波减弱或消失,震动关闭相对减弱,当病变从黏膜向深层组织发展时,黏膜波消失逐渐演变至声带震动减弱或消失。
a.声带震动若不在声带震动缘,声带震动可不受干扰;b.水肿样息肉,声带被覆层质量可减低,黏膜波正常或增强;c.如息肉含有血性、胶冻样基质或纤维化,声带被覆层质量增加,黏膜波减弱。另外可见生门闭合不完全,声带震动不对称。3
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喉镜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需要与声带小结、喉乳头状瘤以及声带囊肿、脓肿以及喉蹼等疾病鉴别。
疾病治疗儿童的声带尚在发育期,不建议手术。其发病原因最常见的就是过分的滥用嗓音,如无节制的哭闹,整天大喊大叫等,其治疗应该从病因治疗入手,要严格控制孩子的喊叫、哭闹,尽量少喊叫,少说点话。让声带得到休息,慢慢的声带病变会减轻、恢复到正常。早期患者应严格禁声2-3周,中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切除。全麻下显微支撑喉镜下手术。
手术治疗后应严格禁声1周,创口恢复后应立即进行发声训练,矫正不正确的发声方法,防止复发。4
疾病预后预后较好,但应避免过度发声,以免复发。
疾病护理注意发音方法,尽量不要大声喊叫、吼叫,避免出现“声嘶力竭”的情况,避免高声谈话及与人争吵。多饮温开水,饮食不宜过烫或过冷。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避免粉尘、烟草及有害气体刺激。夏天少食冷饮,冬天远离熔炉和取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