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巴士海峡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巴士海峡,位于中国台湾与菲律宾北部巴丹群岛之间,平均宽185公里即100海里,最狭处小兰屿—雅米岛之间为96公里即52海里。南海九段线的第一段就画在这里,宽达数十海里,是中国与菲律宾分界的海峡。这是一条繁忙的国际水道,是所谓第一岛链地带一条重要水道,中国海空军进入西太平洋一般走巴士海峡和宫古海峡,个别时候走吐噶喇海峡或大隅海峡。

附录:误称的巴士海峡:起源是有时中国网上不了解地理的人统称中国台湾与菲律宾吕宋岛间宽约370公里的数条水道(台湾-吕宋水道)为巴士海峡,包括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菲北海峡有数条水道,被菲律宾八示戈岛、巴坦群岛和巴布延群岛等分隔成八示戈海峡、巴林塘海峡和巴布延海峡等)。

地理环境官称所指官称的巴士海峡,即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上标识的巴士海峡(Bashi Strait),这是国际上通常的所指在中国台湾与菲律宾北部巴丹群岛之间,平均宽185公里即100海里,宽狭不一,最狭处在小兰屿—雅米岛之间,为96公里即52海里。南海九段线的第一段就画在这里,是中国与菲律宾分界的海峡,是一条繁忙的国际水道,是所谓第一岛链地带一条重要水道,中国海空军进入西太平洋一般走巴士海峡和宫古海峡,个别时候走吐噶喇海峡或大隅海峡。

台湾七星岩礁岩群位于台湾最南部的海里,与鹅銮鼻隔海相望,距离鹅銮鼻18公里。台湾兰屿是方圆45平方公里,小岛满目葱茏,岛上丘陵起伏,海滨怪石林立,形状各异。兰屿是屹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西北距台东市49海里,距绿岛45海里,西南距鹅銮鼻41海里。兰屿南方是小兰屿。

菲律宾北端雅米岛位于巴丹群岛中最北端,由巴丹省管辖。岛上覆满了芒果树和棕榈树,以及根据附近土著描述,当地还可发现大量的椰子蟹。菲律宾政府于2004年进行的一项普查中,确定此岛无任何人迹。

三巴海峡:有的人把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和巴布延海峡等统称为三巴海峡,但是这种称呼不正确,因为菲北海峡事实上包括多条海峡,不只有两巴。

误称所指起源是有时中国网上不了解地理的人统称中国台湾与菲国吕宋岛间宽约370公里的数条水道(台湾-吕宋水道)为巴士海峡,包括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菲北海峡有数条水道,被菲律宾八示戈岛、巴坦群岛和巴布延群岛等分隔成八示戈海峡、巴林塘海峡和巴布延海峡等)。

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在中国台湾岛和菲律宾吕宋岛之间,有一片宽约370公里的海域,连接南海和太平洋,最窄处95.4公里,最深处5126米,菲律宾的巴坦群岛和巴布延群岛将这片海域分隔成三部分,自北向南分别称为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和巴布延海峡,其中以巴士海峡最宽、最深、最重要。

巴布延海峡位于巴布延群岛与吕宋岛北岸之间,其东口宽约37公里,西口最小宽约28公里。海峡水深,东部800-1000米,中部500米左右,西部200米以上。水中无障碍物。底质为泥。潮流流向、流速不定,西南风时,有较强的北向流。 巴士、巴林塘和巴布延海峡,不仅是日本、美国石油航线和日本输入战略物资的必经之地,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其远东地区南北航线重要通道。海峡正面宽、水深大,适于舰船和潜艇水下活动。

气候环境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区之一。受季风的影响,大风大浪频率终年较高。在盛行东北浪的冬季,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高达37.5%-40%,大浪频率50%-60%,大涌频率70%,平均波高均在2米以上(11月和12月更高达2.6-3.2米),最大波高9.5米。相对于冬季,海峡夏季的海浪要小一些(台风期除外),但大浪大涌的频率仍有20%和30%-40%,平均波高1.5米,最大达6-7米。水深1000~2000米,在海峡中部有两个不大的浅水区,水深小于200米。另外,巴林塘附近水深仅34-200米,底质为泥。海峡涨潮流向西或西北,落潮流向东或东北,岛屿附近流速较快。

西南风时,有较强的北向流。巴士、巴林塘和巴布延海峡,不仅是日本、美国石油航线和日本输入战略物资的必经之地,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其远东地区南北航线的重要通道。海峡正面宽、水深大,适于舰船和潜艇水下活动。巴士海峡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洋气象特征突出地表现为高温多雨,季风盛行,雷雨较多,台风影响频繁,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区之一。受季风的影响,大风大浪频率终年较高。

地质特征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是衔接菲律宾海与南海并位处台湾岛与巴丹群岛(Batanes Islands)之间的海峡。为连通太平洋与南海的重要国际水道,也是西太平洋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域,船只航行非常繁忙。海峡平均约185公里宽,水深一般在2000-5000米之间,最深处达5126米。海底地形起伏变化甚大,主要为华南大陆棚向东延伸,又有兰屿海脊、台东海槽、花东海脊和马尼拉海沟由东向西南北向平行分布,海脊深度在2400至2600米之间,海床沉积物以粉沙质为主,另外受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地质交互作用影响,巴士海峡还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公元2008年北京时间6月1日9时57分,在巴士海峡(北纬20.1度,东经121.3度)发生6.3级地震。巴士海峡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区之一,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大洋和大陆间季风的影响,海洋气象特征为高温多雨,季风盛行,雷暴较多,台风影响频繁,也是西太平洋生成的台风进入亚洲的路径之一。

地理优势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季风性、高频率大风大浪的气象因素,使该海域的潜艇在与水面舰艇和飞机的相互对抗性搜索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投放声呐浮标是舰艇和飞机搜潜的重要手段之一。流速较大的海水表面洋流会很快地将空投入水声呐浮标移位带走,从而影响对潜艇目标的定位精度。有时,海流还会造成固定目标沿洋流相反方向移动的假象。高海况对直升机搜潜和反潜带来极大的困难。而在水下活动潜艇的探测声呐则较少受海面波浪的影响,从而在与水面舰艇和飞机的相互对抗性搜索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巴士海峡的特殊海况使潜艇的这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其一,巴士海峡表层海水温度终年较高,一般在25℃-29℃,季节性变化不大。表面层以下则出现温度激烈变化,即产生温度跃变。声速跃层对水下通信和潜艇的隐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声速跃层之上发射的声呐信号,不易探测到跃层之下的目标,潜入跃层以下的潜艇被发现可能性大为减少。所以,在此处海域活动的潜艇只要潜到一定的深度,水面上反潜载具的声呐就很难直接侦测到在温度跃层下的潜艇,甚至连海底声波反射或幅合的现象几乎也都不会发生。同时也由于声波折射得厉害,相对的声区范围很大,水面舰艇的声呐难以找到这些潜艇。

其二,巴士海峡终年存在着强度较小、上界深度较深(50-150米)、厚度较大(50-150米)、较持久稳定的深海型海水密度跃层,巴士海峡以及与我国南海东北部东沙水域共同组成的大深度、大范围水体,为潜艇战术机动和攻击提供了宽阔的空间。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海洋环境要素,则在未来海战中必能把握战场主动权,赢得海战的胜利。

水文环境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除为兰屿与巴丹群岛等南岛语族过去活动的海域外,独特地形气候使其极具战略价值。高海况对直升机蒐潜和反潜会造成极大困难;海面波浪大时,直升机不易在舰上起飞降落,可变度声纳和拖曳声纳也不易放下和回收。巴士海峡的特殊海况使潜艇隐蔽优势,得到进一步保障。另因其位居南海与太平洋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通过巴士海峡以达南洋的船舰,遭美军击沉不知凡几。

高海况对直升机搜潜和反潜将带来极大的困难。波浪会对声呐浮标的探测性能产生极大的影响,3.04米高的波浪将使声呐浮标的传输信息损失75%,4.57米高的波浪几乎使声呐浮标的传输信息完全丧失。此外,雷雨及其产生的海面破碎波会在大面积的海域内增大环境噪声,使声呐接收机的信噪比降低,从而降低其对探测目标的识别能力。在水下活动的潜艇探测声呐较少受海面波浪的影响。

巴士海峡存在着强度较小、上界深度较深、厚度较大、较持久稳定的海水跃层,利于水下通信和潜艇的隐蔽行动。跃层是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声速等状态参数随深度变化而显著变化的水层。

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特殊水文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巴士海峡海水的温度、盐度垂直结构分为黑潮表层水、亚热带次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五个性质各异的水团。巴士海峡终年存在着强度较小、上界深度较深(50-150米)、厚度较大(50-150米)、较持久稳定的深海型海水密度跃层,极利于潜艇的水下通信和躲避水面、空中搜寻的潜艇隐蔽行动。

海水密度跃层对潜艇的操纵具有很大的使用意义。海水密度跃层通常较为稳定,能有效地阻止海水的水下对流。在上层密度小、下层密度大的正密度梯度跃变层中,海水的浮力增大,俗称“液体海底”;在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的负密度梯度跃变层中,海水浮力减小,称为“海中断崖”。较为稳定的正海水密度梯度跃层可以使潜艇相对静止地旋浮在跃层水中,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浮力,在“液体海底”中慢速“静音”巡航,而不易被发现,像雄狮慢慢接近羚羊一样,在对方全无知觉的情况下,搜索并接近目标,确定截击方位,对水面舰只实施快速的攻击,然后隐蔽潜航,迅速脱离攻击战位。

巴士海峡的盐度表层变化较小,冬季为34.5,夏季为34.1。受高盐的黑潮影响,盐度梯度变化很小。以深海型标准,巴士海峡的海水密度跃层为正跃层,以温度跃层为主,终年存在,稳定持久。巴士海峡水色湛蓝,透明度较大,总的趋势是夏季高,冬季低;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2月至10月,海水透明度大于30米;11月至翌年1月,海水透明度为24-26米。巴士海峡高透明度海水虽然对潜艇的隐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由水深适度(上界深度50-150米)、厚度较大(50-150米)、持久稳定的海水密度跃层形成的“液体海底”和占有优势的气象通信条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海水高透明度对潜艇活动造成的影响。巴士海峡以及与南海东北部东沙水域共同组成的大深度、大范围水体,为潜艇战术机动和攻击提供了宽阔的空间。

重要地位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是一个经济、军事和政治价值“含金量”极高的海区,也是西太平洋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海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使之成为重要的军事夺控要冲。而其具有的特殊海洋水文气象特征,更使之成为优良的潜艇伏击作战区。

国际航道密集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是南海和太平洋的天然分界线,它不仅是中国和菲律宾之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沟通南海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

巴士海峡便于航行。每年7-11月,有强台风经过,影响通航。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是南海和太平洋的天然分界线。从新加坡、雅加达、马尼拉等东南亚港口通往远东,从中国香港到夏威夷、美洲的船只,大都经过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特别是日本人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进口的石油和其他原料大都经过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运到日本。巴士海峡的重要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战略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战争中,将成为超级大国控制和封锁的重要海区。

国际海缆密集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海缆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但不幸的是,这里也是活跃的火山带,发生地震的概率也极高。由于政治问题,所有的海缆都不走台湾海峡,而走巴士海峡。而巴士海峡是存在争议的水域,所以光缆集中在很窄的范围内,所有向南去的海缆都要经过这里。

2006年12月,台湾省大地震就导致所有途经台湾省南部海域和香港特区周边海域的国际海缆不同程度发生阻断,其中包括中美海缆、亚太2号、亚欧3号等八条海缆。东南亚、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洲的互联网访问受到巨大影响,引发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2007年9月,台湾省宜兰县再次发生地震,同样造成部分海底光缆断裂,香港及珠三角地区网络受到影响。

2008年6月1日,在巴士海峡(北纬20.1°,东经121.3°) 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后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菲律宾、日本等各国和地区的海底缆线,都因受波及,网际网络一度中断。1

海峡两岸巴士海峡是位于中国台湾省最南端之恒春半岛与菲律宾最北端之巴丹群岛间。中国台湾省小兰屿与菲律宾巴丹群岛北端雅米岛相距仅96公里。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巴士海峡两岸的文化进行了研究。

据人类学家与语言学家指出。早在五、六千年前,当汉移民远远尚未出现于台湾时,浩瀚的太平洋上,已以台湾为可能的扩散点,出现一支以相同语源联系彼此的南岛语族。这支族群在罗盘、卫星定位系统、现代造船技术皆尚未发明之前,便以海洋为道路,操舟划桨,逐岛跳跃,驰骋于太平洋上;其中紧临西太平洋的巴士海峡,正是该族群广大的迁徙范围内,从台湾出发,向南航行的第一道海域;而就在分踞海域北、南两端,相距仅七十五公里的台湾兰屿与菲律宾巴丹群岛间,近百千年来他们在海上无数次的相逢与互动,也恰是整部南岛文化的缩影。

是以兰屿和巴丹群岛虽然分别陈列于巴士海峡的南北两端,前者只是一座面积不到四十六平方公里的岛屿,后者却是由十座小岛所组成,面积有一百九十七平方公里的群岛,但早在二十世纪初,地质、地理上的类缘性,已让许多人类学者对两地的异同进行比较。

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前往兰屿踏察后,阅读大量菲律宾民族史的文献,提出了台湾原住民早期涉外关系的课题。移川子之藏根据体貌、发型、丁字裤、女子腰裙、藤盔帽子等特征,认为兰屿野银部落的前十四代祖先,应来自巴丹群岛;最后,鹿野忠雄投入十余年精力,整理两地动植物的语汇;美国学者班内德克(Dezso Benedek),更以两地瓮棺应有共同起源,推测达悟人至少在一千多年前,便与巴丹群岛分道扬镳。但种种学术上的探索,要到了一九八六年,兰屿的颜福寿前往巴丹群岛协助学者田野调查,带回了两地语言相似度达百分之六十的消息后,才转化成族人们感受得到的事实。

“其实早在出发前,我就从匈牙利语言学家那里,知道点南岛语族和巴丹岛上伊巴丹(Ivatan)人的事。”颜福寿结婚后,与妻子莉妲返回兰屿定居。他表示虽然身为南岛语族之一,但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少有人讨论它,以致于对于该语族的内涵,他其实没有概念。但在那次前往巴丹群岛从事田野采撷后,颜福寿发现两地的语言,竟然高达百分之六十相通。他随口举了几个例子,“在兰屿,飞鱼的达悟话是Ali-bang-bang,伊巴丹语是Di-bang;兰屿一或两人的拼板舟叫作Tatala,伊巴丹语是Tataya;至于和飞鱼一样都是两地常捕的鬼头刀鱼,不管在兰屿或巴丹,都叫作Arayo。”

台东史前文化博物馆研究员杨政贤,素来对兰屿与巴丹文化有深入研究,他表示,飞鱼和鬼头刀,都是来自北赤道的黑潮,为巴士海峡所带来的常见回游性鱼类。地缘上的接近,使兰屿和巴丹分享着一个极为类似的生态圈;长久生活在同一个海洋环境,也让双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现象,都趋于近似。

可惜的是,这段发生于巴士海峡上的族群故事,后来因巴丹群岛自一五六五年起,先后归属西班牙、美国、日本及菲律宾,兰屿也因被日本与中国台湾统治而中断,直到颜福寿造访巴丹,娶回巴丹女子,巴士海峡沉睡的记忆,才得以再次苏醒。

相关新闻南海舰队通过2013年4月2日凌晨,正在执行远海训练任务的中国海军南海舰队联合机动编队结束在西太平洋海域的训练,从巴士海峡回到南海海域。在进入巴士海峡之后,联合机动编队遭遇了外国巡逻机、侦察机及驱逐舰的跟踪与侦察。2

枪击渔民事件2013年5月9日上午10时,台湾省屏东县琉球乡籍渔船“广大兴28号”在巴士海峡内作业遭到菲律宾海岸防卫队以机枪扫射、射击,造成船员中弹身亡。法医研判,菲律宾公务船使用的是高射速、火力强大的枪械,推测可能是步枪或机关枪。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