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单花芥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单花芥,中药名。为十字花科植物单花芥Pegaeophyton scapiflorum (Hook. f. et Thoms.) Marq. et Shaw的根或全草。分布于青海、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温热病发热,咳嗽,咯血,四肢浮肿,食物中毒,创伤出血。

入药部位根或全草。

性味味苦、辛,性寒。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消肿。

主治用于温热病发热,咳嗽,咯血,四肢浮肿,食物中毒,创伤出血。

相关配伍治肺热咳嗽,发烧,气短,痰中带血:无茎芥200g,力嘎多(岩白菜根)160g,紫草茸100g,甘草100g。以上四味,碎成粗粉,混匀,煎服。每次3-5g,每日2次。(《藏药标准》1979年)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6g;亦可煎汤服。外用:适量,研末敷。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去净杂质,阴干。

形态特征多年生矮小丛生草本。植株光滑无毛。根粗壮,表面多皱缩,常具环纹,侧根少数,纤维状。茎极短缩,高5-15cm。叶多数,旋叠状着生于基部,叶片线状披针形或长匙形,长3-10cm,宽5-8mm,全缘或具稀疏浅齿,两面光滑无毛;叶柄扁平,在基部扩大呈鞘状。花大,单生于花葶上,花葶扁平,自茎基丛生,长2-10cm;萼片4,长卵形,长3-5mm,宽2-3mm,内轮2枚基部略呈囊状,具白色膜质边缘;花瓣4,白色至淡蓝色,宽倒卵形,基部稍具爪;雄蕊6,近等长,长4.5-5.5mm;雄蕊1,由2心皮组成,子房椭圆形,长3-3.5mm,宽约2.5mm,花柱细柱形,柱头不明显。短角果宽卵形,长4-5mm,宽3-3.5mm,扁平,肉质,不开裂,边缘具窄翅。种子每室2行,扁圆形,褐色,长1.8-2mm,宽约1.5mm。花、果期6-9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3500-5400m的山坡潮湿地、高山草地、林内水沟边和流水滩地。分布于青海、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

药材性状根略呈圆柱形,表面皱缩具环纹。茎长5-15cm,少分枝。叶着生于茎基,多皱缩,展开后叶片线状披针形,长3-10cm,宽4-8mm,全缘;叶柄较宽,基部成鞘状抱茎。花葶丛生,可见类白色的花或短角果。短角果近卵形,长4-5mm,边缘具窄翅。种子扁圆形,褐色,长1.8-2mm,子叶2片,肥厚,富油性。味辛辣。

相关论述1、《青藏高原药用植物图鉴》:“退烧,滋补,愈创。内服治肺病咯血;外用治刀伤。”

2、《甘肃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主治急性热病,肺热咳嗽,外伤出血,四肢浮肿等症。”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巢志茂 - 硕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