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丝瓜叶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丝瓜叶,中药名。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 (L.)Roem. 和粤丝瓜Luffa acutangula (L.)Roxb.的叶片。遍及全国。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祛暑之功效。常用于痈疽,疔肿,疮癣,蛇咬,汤火伤,咽喉肿痛,创伤出血,暑热烦渴。入药部位

叶片。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祛暑。

主治用于痈疽,疔肿,疮癣,蛇咬,汤火伤,咽喉肿痛,创伤出血,暑热烦渴。

相关配伍1、治鱼脐疔疮:丝瓜叶、连须葱、韭菜。上同入石钵内,捣烂如泥。以酒和服,渣贴腋下,如病在左手,贴左腋下,右手贴右腋,在左足贴左胯,右足贴右胯,如在中则贴心脐,并用布帛包住,候肉下红丝处皆白,则可为安。(《世医得效方》)

2、治疔毒初起:丝瓜叶十片,明矾二钱,雄黄二钱。先将丝瓜叶捣极烂,调二味药末。以鹅翎敷疔疮上,随干随润,一日即消。(《洞天奥旨》秋叶散)

3、治虫癣:清晨采露水丝瓜叶擦患处。(《纲目》引《摄生众妙方》)

4、治神经性皮炎:鲜丝瓜叶洗净,研细后在患处摩搽,直到局部发红,甚至见隐血为止。每7d一次,2次为1个疗程。[《中医杂志》1961,(3):23]

5、治伤暑霍乱:丝瓜叶一片,白霜梅肉一枚并核中仁。同研极烂,新汲水调服,入口立瘥。(《医学广笔记》)

6、治流行性腮腺炎:鲜丝瓜叶、鲜鸭跖草(竹叶菜)各30-60g。洗净,捣烂外敷,每日2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7、治阴子偏坠:丝瓜叶(烧存性)三钱,鸡子壳(烧灰)二钱。温酒调服。(《纲目》引《余居士选奇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15-60g,或捣汁;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

采集加工夏、秋两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形态特征1、丝瓜: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粗糙,有棱沟,有微柔毛。茎须粗壮,通常2-4枝。叶互生;叶柄粗糙,长10-12cm,近无毛;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均为10-12cm,通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中间较长,长8-12cm,洗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绿色,有疣点,下面浅绿色,有短柔毛,脉掌状,具白色长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0-20朵生于总状花序的顶端,花序梗粗壮,长12-14cm,花梗长2cm;花萼筒钟形,被短柔毛;花冠黄色,幅状,开后直径5-9cm,裂片5,长圆形,长0.8-1.3cm,宽0.4-0.7cm,里面被黄白色长柔毛,外面具3-5条突起的脉,雄蕊5,稀3,花丝6-8mm,花初开放时稍靠合,最后完全分离;雌花单生,花梗长2-10cm;花被与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长圆柱状,有柔毛,柱头3,膨大。果实圆柱状,直或稍弯,长15-30cm,直径5-8cm,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纵条纹,未成熟时肉质,成熟后干燥,里面有网状纤维,由先端盖裂。种子多数,黑色,卵形,扁,平滑,边缘狭翼状。花、果期夏秋季。

2、粤丝瓜:其形态基本与丝瓜相同,但其茎有明显的棱角,卷须下部也具棱;雄花的雄蕊为3,1枚1室,2枚2室;子房有棱角,棍棒形而无毛茸,果实外面具有8-10条纵向的棱;种子无狭翼边缘,但基部2浅裂。

生长环境1、丝瓜:我国南北各地普遍栽培。

2、粤丝瓜:我国广东、广西有栽培,北部少见。

123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承瑜 - 博士后 - 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