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漏斗瓶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漏斗瓶蕨,中药名。为膜蕨科植物漏斗瓶蕨(Trichomanes striatum Don [T.naseana Christ; Vandenboschia naseana (Christ) Ching ])的全草。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生于400~2700m的常绿阔叶林下、树干下或溪边阴湿岩石上,分布于华南、西南及台湾等地。味淡、涩,性平,具有健脾开胃,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消化不良,外伤出血。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淡、涩,性平。

归经归脾、胃二经。

功效健脾开胃,止血。

主治消化不良,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1、治消化不良:漏斗瓶蕨15g,炒麦芽9g。煎服。

2、治外伤出血:漏斗瓶蕨晒干研末,外敷伤处。(1~2方出自《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敷。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形态特征中型附生蕨类,植株高25~40cm。根茎黑褐色,横走,坚硬,密生褐色节状毛,下面疏生纤维状根;叶腋有被毛的芽。叶远生;叶柄长5~15cm,两侧有狭翅下延至基部,在基部都被有扁平节状毛;叶片膜质,宽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0~35cm,宽6~10cm,三回羽裂;羽片14~20对,互生,有短柄,彼此以狭翅相连,三角状斜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7cm,宽1.5~2.5cm;一回羽片6~10对,互生,无柄,长卵形,基部上侧1枚羽片最大,常覆盖叶轴;二回羽片3~6对,互生,长圆形,上部有几个单一或分叉的浅裂片;末回裂片短,圆线形,全缘,叶脉多回分叉,末回裂片有小脉1~2条;叶轴及羽轴均有翅,疏被黑褐色节状毛,孢子囊群位于末回裂片先端,有时该裂片短缩使孢子囊群位于裂片间;囊苞管状,呈狭漏斗形,长约1.5mm,直立或稍弯,两侧有狭翅,口部截形或略膨大,边缘不外卷;囊托丝状,黑色,长约3mm,伸出于囊苞外。

生长环境生于400~2700m的常绿阔叶林下、树干下或溪边阴湿岩石上。分布于华南、西南及台湾等地。

相关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健脾、开胃、消积、止血、生肌的功能。用于消化不良及外伤出血。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科力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