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地球化学剖面图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也称地质一地球化学剖面图,是一种在地质削面图的基础上附加根据地表或表层岩石中元素的含量而制成的地球化学剖面图的混合体,可以明显地考察元素含量与地质体之间的关系。1

采样方法一般以采样点位置为横坐标,元素或指标的量值为纵坐标绘制变化曲线,横坐标下一般应附有供对照的地质剖面。纵坐标上的标尺可使用算术的或对数的,当元素含量的变化幅度太大时(例如数十倍或数百倍),须使用对数标尺;有时纵坐标也可以表示元素的衬度。为了同时观察同一剖面上多种元素或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用并列若干地球化学剖面与一个对应的地质剖面构成的多指标地球化学剖面图。

数据处理科学概念化探工作中对所获得的多种元素分析数据以及量化的相关学科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成图和解释的工作。现代数学一统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将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带人新的发展阶段,大大提高了对多种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信息提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就处理的变量而言,有单变量分析(如趋势面分析,稳健统计等)和多变量分析(如判别分析,簇群分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之别;就处理所依据的统计分布律而言,有依赖于正态律的参数统计法和不依赖于它的非参数统计法,属于后者的模式识别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就处理所针对的数据变化特征而言,有研究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关系的两大类方法。地球化学数据的变异特点促使克里格法等研究非线性变化的方法迅速发展,近些年来,混沌、分形和智能神经网络等新型数据处理方法正方兴未艾。

解决问题化探数据处理解决的问题主要有:①研究采样和分析中的误差,优化采样布局;②抑制数据噪音,突出主体趋势;③揭示多种数据的内在联系,提取隐蔽的有用信息;④显示数据空间分布模式,编制地球化学图件;⑤异常对比、分类、评序,等等。保证地球化学数据处理质量的关键,是明r所用数字模型的原理和特性,搞清所用参数和处理结果的地质一地球化学意义,避免朦朦胧胧地做数字游戏。

图示方法柱状图在地层柱状图的一侧于相应层位或采样点位处,标示出元素或地球化学指标量值的图件,用以表示沿钻孔刨面柱的元素或地球化学指标量值的变化情况。

基于二维地球化学数据、计算机技术和MAPGIS技术实现的多元空间分析。采用栅格或矢量(点、线、面)模式对由地球化学原始数据和处理结果生成的图层,进行叠加运算形成新的图层。叠加运算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目标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常用的有:累加、累乘、比值模型、算术加权、指标模型、贝叶斯模型、同归模型、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化学数据的综合分析和资源预测,通常以概率的方式展示叠加分析的最终成果。

多元素异常图为简单方便起见,在图面负担允许的情况下,将地球化学行为相近的若干种指示元素的异常,重叠编制在同一张地球化学图件上。新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与传统数据统计的数学理论基础不同,它不是把数据的分布看成是光滑连续的曲面或分片光滑,而是着重考虑地球化学数据分布极其复杂不规则的特征。非线性统计学主要用于地球化学采样密度选择、数据场模拟及异常评价等问题的研究。这类方法主要有分形法(包括多重分形)、混沌法、数量化理论、模糊分析、小波变换等。研究对象包括:背景及异常划分、数据插值、地球化学场的模拟与分类。

符号图用一系列符号标记在图内相应采样点位置上,以代表不同的指标、量值及分布范围的图件。有些国家将其作为正式图件(基本地球化学图)出版。

又称等含量线图(isolinemap)。基于内插原理,将地球化学图中量值相同的点,用光滑曲线连接,勾绘成层次丰富、趋势分明、特征清晰的图件。制作这种图件时,往往需要用平均方法或滑动平均方法,对数据稍作加工,以抑制数据中的噪音,获得比较光滑的地球化学面,这样才易于勾绘出等值线来。

化探色块图以不同颜色构成的色阶来代表网格化图件中每个方块面积内的元素含量或其他地球化学量值区间的彩色地球化学图件。

地球化学图用全国统一规定的方法,按国际分幅或行政区划制作的正式出版的地球化学图。它们类似地质图,可供各方面的工作者为了不同的目的所利用。它必须能以客观和很明显的方式反映不同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而尽量不杂有制图者的主观意图和主观因素。基本地球化学图包括保留全部原始信息的数据图,各种符号图,以及稍作加工,以压抑采样与分析噪音后而制成的等量线图或色块图。

解释推断图根据地球化学图或综合性图件中数据的分布特点、异常形态和量值的变化趋势等各种特征与地球化学勘查中某些已知的或已被公认的规律相比较,结合地质条件的分析作出明确的地质或地球化学解释或预测,并用相应的图符凸出显示其结果。由于这类图件允许根据具体需要对基本数据进行非标准处理,如删除可疑数据,压低各种误差,提高信噪比,强化异常等等,因而属于非标准图件。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