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交通地理学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交通地理学是研究交通运输在生产力地域组合中的作用、客货流形成和变化的经济地理基础,以及交通网和枢纽的地域结构的学科。

在中国,这门学科是50年代中期由苏联引入的,随后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70年代中期以来,在综合运输、选线设计、运输区划、城市对外交通枢纽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作为研究交通运输活动空间组织的学科,交通运输地理可分为理论交通运输地理、部门交通运输地理、区域交通运输地理、城市交通运输地理四个部分。

发展过程交通地理学的萌芽19世纪末,拉采尔和赫特纳等地理学家已认识到,交通运输对于形成景观特征和促进地理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期,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在地理研究中,则已开始注意有形的货物和人的移动。但这期间未形成交通运输地理学。1

交通地理学的形成1946年法国地理学家卡波·雷伊发表《大陆交通地理学》,这成为西方交通运输地理的权威性专著。从50年代开始,交通运输地理受到重视,逐渐形成为地理学中一个分支学科。1

交通地理学的发展欧美学者最初着重于港口和航空地理研究、城市与市郊交通系统、交通运输和市场区位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英国地理学家摩根1952年出版的《港口与港湾》结合地理条件进行论述,很有特色。7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采用数量方法进行研究的著作显著增多,其中总结性的著作如推弗和戈蒂埃的《交通运输地理》等。1

研究目的理论交通运输地理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网的构成及其各种交通方式的地位,交通运输在生产布局中的作用,运输联系和客、货流分布及其演变趋势,合理运输与货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交通运输布局的经济效益计算和地域系统评述,交通网络和站场布局的类型和模式,交通运输区划的原理和方法。

部门交通运输地理分别研究铁路、水运、公路、管道、航空等运输方式的经济技术特点,及地域的适应性。区域交通运输地理分别从国际、国家、国内经济行政区,或按河川流域、地形单元进行交通网络和客、货流的分析,通过对区域交通运输情况的描述,揭示区内经济结构的空间联系和区际物质联系的内在规律。

城市交通运输地理主要研究和预测城镇内部道路交通网和客、货流与交通流的形成变化规律,城市对外交通线和站、港空间布局,以及综合交通系统。

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寻求自然条件有利、技术措施先进、经济社会效益最大的交通运输地域组合方案,使交通网的布局合理化,减少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延续耗费,节约居民用于交通的支出,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它的基本任务是参与有关生产布局的工作,如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厂址选择等,解决有关交通运输的地理问题、交通网和客货流的调查和规划、运输区划、交通运输布局的条件分析和经济论证。2

地域特征交通运输地理学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因此在研究中要把交通运输现象作为生产力地域组合中的一个环节来考虑,特别注意地理环境同它的相互作用;大量采用空间地域的分析方法,如分析交通运输的地域差异、区域网型和运量结构、交通运输区划、交通点和线的区位,以及交通网络分析、交通运输系统模拟等;按照国家和区域(经济行政区、吸引范围、流域等)对交通运输分布现状、发展趋向进行评述和预测。

交通运输地理学综合分析交通运输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及其结合,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统一交通网的内在结构、空间布局和时间次序,揭示其内在机制并预测其未来趋势。

研究中利用一系列具体经济指标,运量、运距、周转量、运输能力、成本、运价、投资、利润等,以及科学管理和计划方法。在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方面,同现代数学联系日益密切。除大量应用分析数学线性规划、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外,还引入了网络分析动态规划、掉队论、模糊数学和投入-产出模式等方法。

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是交通运输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交通地理学扩充了这两个学科的内容。运输经济学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和设计学科如铁道建筑、港口工程、公路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等,则有助于交通运输地理学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发展的综合运输学科,从技术经济角度研究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与交通运输地理共同为统一运输网的宏观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但前者侧重于设备、经济、综合利用和比较计算,而后者更注意地域结构的分析。在一些国家出现的交通工程学,研究交通流与行车设施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成为交通运输地理通向实际应用的又一桥梁。2

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简介交通运输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交通运输地域组织的规律。其核心是研究交通网(包括线网、枢纽和港站)的结构、类型、地域组合及其演变规律;同地区间的运输经济联系、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有紧密联系的客、货流的产生与变化规律;交通运输在地域生产力综合体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经济地理学内容按研究对象的内容,分为交通网地理、客货流地理,以及作为整个学科理论、方法基础的理论交通地理;按研究对象的类别,分为部门交通运输地理、区域交通运输地理和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等。该学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别注意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地理坏境、社会文化环境)与交通运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大量采用区域对比、系统分析与空间区划等方法,并十分重视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综合研究,以及影响其形成因素(自然、技术、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有关生产力布局方面的要求,进行客货流和交通网的调查与规划;各种运输区划;交通运输布局的条件评价和经济论证;解决交通运输发展中的各种经济地理问题;以及参与国土规划、经济区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和其他生产力布局等任务中有关交通运输问题的研究工作。其目的在于促使交通运输地域组合的合理化,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果。

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出现较晚,30、40年代起才有人对其进行专门研究,较有影响的学者和代表性的著作有苏联哈恰图洛夫(T.S.Khachaturov)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运输配置》,法国肖帕—雷伊(R.Capot-Rey)的《大陆交通地理学》等。至50年代后,随着地理学的不断分化和大量实践工作的积累与总结,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和著作日渐增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德国赫特纳(A.Hettner)的《运输地理学》、苏联尼科利斯基(H.V.Nikol’sky)的《苏联运输地理》、苏联哈努科夫(E.D.Khanukov)的《运输与生产配置》、英国摩尔根(F.W.Morgan)的《港口与港湾》、美国推夫(E.J.Taaffe)和高悉尔(H.L.Gauthier)的《交通运输地理》以及美国劳威(T.C.Lewe)和摩里亚达斯(S.Moryadas)的《移动的地理学》等。自此,交通运输地理学才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中国对运输地理学的研究始于50年代中期,30多年来,在联合运输与合理运输,交通线路选择与规划、运输经济联系、公路自然区划与能源产销区划、港口与城市交通,以及运用数学方法解决运输地理学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