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具有解表散寒,固本通阳的功效,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组成麻黄、甘草、附子。
用量麻黄6克(去节) 、甘草6克(炙) 、附子3克(炮)。
用法上三味,用水7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固本通阳。
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方义麻黄附子汤中麻黄散寒,附子固护表里之阳,且助麻黄、甘草通阳散邪。邪出而真阳不出。
配伍特点麻黄、附子一散一补,固本通阳,则病去而不伤阳气。
加减化裁若表证微热,受寒较轻者,去细辛加甘草。
重要文献摘要1.《准绳·伤寒》:“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2.《金鉴》:“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
3.《古方选注》:“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1
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马文龙 - 主任中医师 -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