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花解酲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下。为健脾消食剂。具有分消湿热,温中健脾之功效。主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或酒积,以致口舌生疮,牙疼,泄泻,或成饮癖。
别名葛花解酒汤(《医方大成》卷三),解醒汤(《脉因证治》卷下),葛花汤(《不知医必要》卷三)。
歌诀葛花解酲泽二苓,香砂青陈蔻仁并,姜曲参术健脾胃,分消温化酒湿灵。
组成白豆蔻仁、缩砂仁、葛花各五钱(15g),干生姜、神曲(炒黄)、泽泻、白术各二钱(6g),橘皮(去白)、猪苓(去皮)、人参(去芦)、白茯苓各一钱五分(4.5g),木香五分(1.5g),莲花青皮(去穰)三分(1g)。
用法上为极细末,和均,每服三钱匕(9g),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现代用法:共为极细末,和均,每服9g,温开水调下,或作汤剂,每日1剂,水煎煮,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分消湿热,温中健脾。
主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或酒积,以致口舌生疮,牙疼,泄泻,或成饮癖。
方义本方证因嗜酒伤中,湿滞脾胃所致。恣饮无度,伤及脾胃,湿浊内阻,升降失常,则见眩晕呕吐,胸痞食少等症。治疗酒积,当予内外分消之法。方中君以葛花解酒醒脾,其轻清发散之性,能使酒湿从表而解。臣以神曲消食和胃,尤善消酒食陈腐之积;砂仁、蔻仁理气开胃,芳香醒脾,以除痞闷,增食欲;二苓、泽泻渗湿利湿,引酒湿从小便而去。饮酒过多,每伤脾胃,故以人参、白术补中健脾,干姜温运化湿;木香、青皮、陈皮行气燥湿,共为佐药。诸药合用,酒湿得去,诸症悉平。
配伍特点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发汗与利水并行,以分消酒湿;消食理气和补气健脾同用,以邪正兼顾。
运用本方为治疗酒积伤脾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等为辨证要点。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葛花解酲汤具有明显的康乙醇中毒,逆转乙醇所致的乙醇脱氢酶活性的下降,可抑制乙醇所致的丙二醛升高,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防止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减轻肝细胞损伤,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等作用。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属酒积伤脾证者均可选用本方治疗。
加减化裁伤酒为病,随人体之阴阳而有寒化、热化之分。若偏寒者,加吴茱萸以温中祛寒;若湿从热化,湿热内盛而见面赤烦热,口渴饮冷等症,又当减去辛燥之品,改用黄芩、黄连等清热燥湿之药。此外,枳椇子善利湿热,解酒毒,酒湿热化者亦可选用。
使用注意本方耗气伤阴,不宜久服。
附注附方 葛花解酲汤
组成 葛花、白豆蔻、砂仁、木香、神曲各五钱,干葛、陈皮、白术、青皮、白茯苓、泽泻各二钱,猪苓、人参各一钱五分,甘草三钱。
功用 散酒积毒。
主治 宿食酒伤,胸膈满闷,口吞酸水,恶食呕逆;及年远日久,酒疸面眼俱黄,不思饮食。
出处 《普济方》卷一七二引《德生堂方》
重要文献摘要《医方集解·消导之剂》:“此手、足阳明药也。过饮无度,湿热之毒积于肠胃。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之物从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调气而温中,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二苓、泽泻能驱湿热从小便出,乃内外分消之剂。饮多则中气伤,故又以参、术以补其气也。”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孙良明 - 博士 - 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广安门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