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环跳疽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环跳疽,中医病名。环跳疽是指发生在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儿童,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活动,全身症状严重,溃脓后难以收敛,容易造成残废。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中医有不同的名称,如发生于膝关节的,称疵疽;发于足踝关节的,称足踝疽;生于肩关节的,叫肩中疽;生于肘关节者,叫肘疽;生于腕关节,叫兑疽。病名虽异,但其病因.,证治与环跳疽相似。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髋关节炎。

名词解释环跳疽是指发生在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儿童,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活动,全身症状严重,溃脓后难以收敛,容易造成残废。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髋关节炎。

病因疔疮、疖、痈等发病后,或患麻疹、猩红热、伤寒等病后,治疗不当,余毒未清所致。也可由髋关节附近外伤感染毒邪或附骨疽直接蔓延至关节而引起。

病机患者因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湿热余毒壅盛,深窜入里,留于筋骨,使经络阻塞,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为本病。或由于外来伤害,尤其是开放性骨折,局部骨骼损伤,复因感染邪毒,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隔。血留筋骨为患。

临床诊断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初起即有恶寒、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髋部筋骨隐隐作痛,皮色不变,活动障碍。继而疼痛加剧,呈半屈曲状,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翻。成脓期皮肤掀热,皮色微红,疼痛剧烈,肿势蔓延腰胯,下及大腿,关节呈半屈曲位;伴高热、口渴、大便秘结,按之有波动感者,为内已成脓。化脓期约在发病后1—3个月。溃后流出黄稠脓液,后变稀薄,全身症状减轻,而疮口不易愈合。愈后常见关节畸形、僵硬、不能活动,或造成关节脱位或僵硬,而形成残废。

2、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摄片在早期仅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无骨质变化。后期可见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同时骨质有脱钙现象。关节穿刺液可作细菌培养及细胞计数、分类。

鉴别诊断1、臀部流注 病在肌肉;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愈后不损伤筋骨。

2、髂窝流注 患肢不能伸直,大腿略向内翻;愈后不造成残废。

3、髋关节流痰 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状不明显;化脓需6个月至1年;溃后流出的稀薄脓液夹有败絮样物质。

辩证论治治疗原则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和营为大法,分期辨证论治。外科要注意固定患处;脓熟宜及早切开引流;成漏须用腐蚀药或手术治疗;脓尽有空腔或疮口深者,应加用垫棉法。必要时配合使用抗生素和支持疗法。

证治分类1、湿热下注证

证候:髋部筋骨隐隐作痛,活动受限,皮色发红,局部肿胀,疼痛较剧,屈曲不伸;伴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方药:五神汤加减。

常用药:荆芥、苏叶、生姜、苍术、黄柏。

2、气虚血滞证

证候:后期全身热病症状已解除,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挛缩畸形,或僵硬不能活动,疮口流脓稀薄,久不愈合;伴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赤芍、川芎、当归尾、桃仁、红花、地龙、黄芪、伸筋草、忍冬藤、鸡血藤。

其他疗法1、外治法 初期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中期宜切开排脓;溃后期用八二丹、九一丹药线引流。

2、抗生素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药物,然后根据血培养或病变部位穿刺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体温下降后仍须继续用抗生素2周左右。

3、支持疗法适当补充液体;补充多种维生素;根据病情需要可给予少量多次输血,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4、手术治疗对于窦道经久不愈,骨内脓腔形成,死骨或大或不能自行排出者,可选择单纯病灶清除术、蝶形手术、病灶清除后带蒂肌办填充骨腔术、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的骨皮办移植等;也可在病灶清除基础上酌情选用闭合性持续冲洗——吸引疗法。

预防调护1、局部固定,初起则应用夹板或石膏托或皮牵引限制患肢活动,以减轻疼痛,防止畸形及病理性脱位。

2、加强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粘连。

文献摘要《外科大成》云:“环跳疽生环跳穴,漫肿隐痛,尺脉沉紧,腿不能伸。”1

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清泉 - 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