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湿热疫毒证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湿热疫毒证,中医病证名。是由饮食不洁、感受湿热疫毒而出现的证候。常见于急惊风。

病因饮食不洁,误食污秽或毒物,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内陷心肝,扰乱神明。

辨证要点本证多见于夏秋之季,由饮食不洁、感受湿热疫毒产生。初起即见高热,继而迅速神昏、抽搐反复不止。早期可无大便或大便正常,需灌肠或肛门内采取大便方见脓血,此后才出现脓血便。

临床表现持续高热,频繁抽风,神志昏迷,谵语,腹痛呕吐,大便黏腻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熄风。

方剂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常用中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白头翁、秦皮、马齿苋、羚羊角、钩藤。

常用腧穴人中、中脘、丰隆、合谷、内关、神门、太冲、曲池。

常见病急惊风。

针灸疗法毫针泻法。

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疾病。

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避免跌仆惊骇。

3.按时免疫接种,预防传染病。

4.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在发热初期,及时给予解热降温药物,必要时加服抗惊厥药物。

5.对于暑温、疫毒痢的患儿,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惊厥反复发作。

调护1.抽搐发作时,切勿强制按压,以防骨折。应将患儿平放,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于上、下牙齿之间,以防咬伤舌体。

2.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涎壅盛者,随时吸痰,同时注意给氧。

3.保持室内安静,避免过度刺激。

4.随时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及脉搏变化,防止突然变化。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 - 中医副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