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闭肺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由风寒之邪外袭于肺,肺气失宣所致而出现的证候。常见于小儿肺炎喘嗽。
病因病机本证多见于肺炎喘嗽发病的初期,常在寒冷季节发生,由风寒之邪外袭于肺,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本证多有恶寒发热,无汗之表寒证。年幼儿蜷缩母怀,年长儿可自述恶寒身痛,也常有痰涎色白清稀。口不渴,咽红不著,舌不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是本证特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常用方剂华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苏叶、苏子、陈皮、茯苓、白前、枳壳。
常用腧穴尺泽、孔最、列缺、合谷、肺俞、足三里。
附注体质虚弱或邪毒炽盛之患儿,病情常迁延难愈,日久伤阴、耗气,逐步转为肺阴耗伤、肺脾气虚等证。
预防调护1.搞好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冬春季节带儿童外出,防止着凉。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气候冷暖不调时,随时增减衣服,感冒流行期间勿去公共场所,防止感受外邪。
4.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多喂开水。
5.保持安静,居室空气新鲜。
6.呼吸急促时,应保持气道通畅,随时吸痰。
7.对于重症肺炎患儿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转归预后肺主气而朝百脉,若邪气壅盛或正气虚弱,病情进一步发展,可由肺而涉及其他脏腑。如肺失肃降,可影响脾胃升降失司,以致浊气停聚,大肠之气不得下行,出现腹胀、便秘等腑实证候。若热毒之邪炽盛,热炽化火,内陷厥阴,引动肝风,则又可致神昏、抽搐之变证。肺主气,心主血,肝藏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肺气闭塞,气机不利,则血流不畅,脉道涩滞,故重症患儿常有颜面苍白、青紫、唇甲发紫、舌质紫暗等气滞血瘀的征象;若正不胜邪,气滞血瘀加重,可致心失所养,心气不足,甚而心阳虚衰,并使肝脏藏血失调,临床出现呼吸不利、或喘促息微、颜面唇甲发组、胁下痞块增大、肢端逆冷、皮肤紫纹等危重症。而心阳不振和肺气闭塞,如未能得到正确治疗,使病情好转,有可能迅速导致阳气虚脱。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段汝钦 - 中医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