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唇菌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唇菌,其名出自《鲍氏验方新编》。唇菌是因痰浊邪毒凝聚于唇,逐渐恶变而成。以口唇肿起,皮白皱裂形如蚕茧,溃烂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癌病类疾病。该病多见于西医学所指唇部恶性肿瘤。

名词解释病名,即茧唇,指口唇肿起,翻突如菌状,伴疼痛,破溃出血不止。

历史沿革其名出自《鲍氏验方新编》。

病因病机心脾有热、肾阴虚火旺。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多有唇部白斑、皲裂、唇乳头状瘤等病史。

2.初起时多在下唇出现硬结,微痒不适,逐渐增大,表面粗糙如蚕茧,或似乳头、菌状;继则溃烂疼痛,基底硬,时溢血水,恶臭,溃疡面或结痂,脱落后又生;肿物可扩展至整个唇部,妨碍饮食。

3.可伴颏下、颌下或颈上淋巴结转移性肿块。

4.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二、病证鉴别1.茧唇:以口唇肿起,皮白皱裂形如蚕茧,溃烂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疮疡经验全书》云:“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故名曰茧唇也。”《外科正宗》云:“初起如豆,渐大若蚕茧,突肿坚硬。”相当于西医的唇癌,为口腔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2.唇湿:仅唇红部红斑脱屑, 干燥皲裂,无溃烂、基底硬结等表现。

辩证论治1.心睥积热证

主证:唇部硬结,逐渐增大,疼痛,妨碍饮食,伴头痛,面赤,口渴口臭,尿黄,大便干结,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泻心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中药: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甘草、白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2.肾阴虚火旺证

主证:唇部肿块溃烂如菜花状,流恶臭血水,疼痛较剧,颏下或颌下有恶核。伴口燥咽干,头晕耳鸣,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治法:滋阴降火兼软坚散结。

代表方:参见舌象脉象予以方药。

其他疗法1.中医疗法

患者唇一时翻突,肿起如菌,症极危急,宜速灸两手少商穴。并以∶蚯蚓十条吴茱萸二钱 研末,加灰面少许,热醋调敷两足心,以布包裹,二、三时更易,以愈为度。(《华佗神方》.卷四.华佗治唇菌神方)。

用砂、人中白各五分,瓦上青苔、瓦松、溏鸡粪各一钱,用倾银罐子二个,将药装入封固,外用盐泥封好,以炭火 红,待三炷香为度,俟冷,开罐取出,入顶上梅花冰片、麝香各一分,共研细末,临用时,先以瓷针刺破血菌,用药少许点之,再用蒲黄末盖之,内服二陈汤(见内外备用诸方)加黄连、黄芩、薄荷,煎服即愈。或用上方地龙吴茱萸涂足之法,更妙。落血出,用百草霜敷,或蒲黄末敷,俱效。再用六味地黄汤加槐花三钱,煎服,并治重舌,甚效。

2.湿敷疗法

局部溃烂渗血者,用马齿苋、鲜芙蓉叶捣烂外敷,或用黄柏煎水湿敷,一日两次。

3.西医疗法

早期手术治疗为主,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及该区域相关的淋巴结,并配合化疗或放疗,中晚期化疗或放疗为主,配合手术治疗。

转归预后此恶证也。(《验证新编》)

预防调护1.及早治疗口唇白斑、疣赘及皲裂,

2.戒烟,避免使用烟嘴、烟斗。

1234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龚小刚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