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松峰说疫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松峰说疫》为温病通论著作,全书分为六卷,清代刘奎著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本书继《温疫论》之后强调了瘟疫之名义,总分为瘟疫、寒疫、杂疫三类,提出治疫症最宜通变、“瘟疫不可先定方”的主张,首倡瘟疫统治八法,不仅阐发了《温疫论》之下法,而且对汗、下、清、和、补等五法的临床应用均阐明理、法、方、药及应用注意事项,突出辨证论治精神,并且所设方药实用便宜,补本草之所未备,其说独有见地,遂成一家之言。

成书背景刘奎专攻医学,穷究《灵枢》《素问》《伤寒论》,慨仲景而下,各家继承,著书立说纷纭,独瘟疫一枝,略而不讲,间有谈及亦寥寥数语,非精不详,无所指归。刘氏拜服吴又可《温疫论》卓见精识、独辟蹊径,故以其为宗,潜心研习。广泛比较分析前人论疫之论,收集民间效验治方,总结出对瘟疫的进一步认识,著成《松峰说疫》以明瘟疫治法。

流传版本本书的版本有合刻本、单行本,合刻本有嘉庆四年、道光二十年三让堂以及咸丰五年敦厚堂和咸丰十年近文堂的《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合刊本;道光二十六年与1932年千顷堂书局的《说疫全书》本;道光二十六年广安九皇宫与光绪十七年善成堂的《疫痧二症合编》本。单行本有嘉庆四年本衙刊本及几种年代未详的清刻本。

校注、整理2007年李成卫以嘉庆四年本衙藏板(线装书,藏中国中医科学院)为底本,以影印上海中医药大学本衙本为主校本,以道光二十年三让堂本、咸丰五年敦厚堂本、咸丰十年近文堂本以及1932年千顷堂本为他校本,参考中国中医科学院所藏年代不详的清刻本点校出版,收入《温病大成》一书,是为最新的排印本。

作者简介刘奎,字文甫,自号松峰山人,山东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县)人,约生于雍正末年,卒于嘉庆初年。出身于官宦世家,幼习儒术,少随其父南北宦游,晋接名贤,而博学多闻,善古文诗词。其父一生为官,并以医术见长,常于公务之余为人治病。刘奎受其父影响,取家藏岐黄书纵览之,颇有会心之处,后因仕途不成,遂弃举子业,而专攻医学,著成《松峰说疫》一书。除 《松峰说疫》外, 刘奎还著有 《濯西救急简方》、《松峰医话 》、《景岳全书节文》、《四大家医粹》等书

书评、序言序

忆余自幼时,耳目之所睹记,鲜见医,而儒者也乃转而思焉,其凌替当不至是,使得克自振拔者出而一起,其衰应,必有可观者焉。故余极欲留心医学,每为塾师所迫,俾专工举子业,而未遑及之。第其所授之文,寓目即昏昏睡去,总不记忆。间尝取唐宋八家,以及诸名公真稿读之,一见辄能成诵。第期负过高,自维取法乎上者,仅得乎中。以此所为文词,往往不能趋时。后松峰山人为人言余所为帖括,乃传世之作,似非利试之器,当变格以相从,庶几其有合乎。或有告予者,予闻其言而是之,乃改弦易辙,始克幸博一第。第以揣摹入毂,终觉违心。随仍浸淫于古,目取诸子百家纵观之。又念人有七尺之躯,而不解岐黄术,终属憾事。遂将《灵枢》、《素》、《难》,以及历代各家医书,罗列案头,日日展玩。第医理玄杳,又系中年学步,卒未能深造其室。唯论其文章好丑,除经论外,惟李士材、汪訒庵等笔墨稍觉可观,余者字句尚多有未能通顺者,遑论其他乎。乙巳夏,山人出所著《说疫》一书,属余序言。余非知医者,固不敢强作解事。第观其全部文章,理法俱从《左》、《国》、《史》、《汉》得来,神而明之,又自成一子,真乃才人之笔,而讵可仅以医书目之乎。能文之士,取而读之,始信吾言之不谬也。是医也,而进于儒矣,是为序。

时乾隆五十年乙已榴月 眷姻弟春圃王树孝书

章节目录卷之一 述古

卷之二 论治

卷之三 杂疫

卷之四 辨疑

卷之五 诸方

卷之六 运气

内容简介本书共分六卷。卷一曰“述古”,广采前人有关瘟疫的论述,以明其学有渊源。卷二曰“论治”,先列总论十二条,详论瘟疫名义、立方用药、舍病治因等,次举瘟疫统治八法、瘟疫六经治法、瘟疫杂症治略,并设杂症简方及应用药。卷三曰“杂疫”,其中广收清代民间俗谚之各种疫症,析为七十二症。并谓“其命名也,皆出自经史子集,名山石室,并良医口授,试之而历有奇效,方敢笔之于书”,并各附有简便良方。这部分内容在现存的其他瘟疫论著中均未有如此详细的记述。卷四曰“辨疑”,共列一十四条,对前人关于疫者之论,就自己有所心得者详为辨析。卷五曰“诸方”,设避瘟方、除瘟方二大门类,载方一百二十余首。其中有采自前人治瘟之方,有自己裁定之方,并各附有方药症治。卷六曰“运气”,是尊《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之思想,分析疫病的发生规律,主要论述了“五运天时民病”“六气天时民病”“五运五郁天时民病”,对自然气候的变化与瘟疫的发生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影响评价《松峰说疫》上源于《内经》运气学说,下宗吴又可《温疫论》等诸家著述,且有自己独特见解,其所论治疫之法,是吴又可以来最详尽者,丰富了瘟疫治疗的内容,对瘟疫病研究有较大贡献,甚至流传到日本,成为研究治疗瘟疫病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对传染病之传染源,传播途径的阻断隔离与消杀,易感人群,特别是医护人员的保护都已有了创见性的认识和措施,对中医后世医家预防治疗疫病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丰聪 - 副教授 - 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