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校史陈列馆接待室里,记者见到了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教授。他冷峻的脸庞上泛出一丝疲惫,黑框眼镜中的眼眸旁有几缕血丝,眼圈有点发黑。见到记者,他站起身来热情招呼。
不破楼兰誓不还!大年初四的夜晚,陈尔真率领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148位队员奔赴武汉,经过55天的奋战,不负使命,胜利凯旋!
谈起前线战“疫”经历,他抿了抿嘴唇,表情变得有些严肃:“这次抗疫之战与以往任何一次不同,病人数量多、重症患者比例大、病毒传染性大,但我们没有退路,必须迎难而上!”
鼓舞士气,他身先士卒
接到出征武汉的通知,陈尔真并不意外,春节前,疫情新闻就不绝于耳。做好队员的防护培训工作,收拾行李,打包物资,告别妻女,他准时出发!
1月末的武汉,寒冷刺骨。灯火通明的夜幕下,到处是“武汉加油”的霓虹灯,却看不到行人和车辆。这样的场面让人发怵。
作为一名急诊危重症学科的专家,陈尔真不曾惧怕过危险,遭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都是勇立潮头,将生死置之度外。2003年非典暴发,他护送确诊病人前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汶川大地震时,他成功救治截肢女孩。这一次也不例外。
出征伊始,作为队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他还有更艰巨的任务,那就是鼓舞士气。148名队员来自全市40家医院,要尽快将他们拧成一股绳。疫情十万火急,要让队员树立信心,全力抗疫。
武汉第三人民医院光谷院区驻地的住宿条件相对简陋,陈尔真发现队员们有些不适。他告诉大家:“当年解放军解放上海时睡在马路上,武汉形势如此严峻,还为我们安排好住宿,很不容易!”瞬间,阴霾消散,斗志依旧!
安顿完毕,已是深夜。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瑞兰发现被陈尔真拉到了32人的管理群里,这里云集了重症组、呼吸组、院感组等8个小组的组长们,在第一次群会上,大家轮流汇报了工作打算和需求。事无巨细地记录到笔记本上,凌晨时分陈尔真才匆匆睡去。
正处疫情高发期,光谷院区情况危急,上海医疗队第一天进驻,就有4位病人离世。进入病房时,队员有点踌躇。陈尔真大踏步来到一位血压不稳的病人跟前进行直腿抬高实验,他毫不犹豫地把病人的腿放在肩上,观察病人情况,之后嘱咐后面的医务人员:“多观察尿量,做好记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ICU护士长唐欢说:“队长亲自表率,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大家克服恐惧心理,投入战斗。”
再硬的骨头也要啃掉
上海医疗队随后接管了ICU病房和两个重症病区。不久以后,陈尔真就发现了氧气供应问题。重症患者迫切需要接受氧疗,而医院氧气瓶数量只有8个,后来虽然增加到50个,但氧气供应量还是跟不上。细节问题会影响救治率。陈尔真态度异常坚决:必须解决!在他的积极协调下,三天后,两个直径五六米的大氧气罐在医院大楼外搭建起来,供氧问题解决,病人死亡率也随之下降。
医疗队的生活物资紧缺,陈尔真又马不停蹄联系上海大型国企在武汉的分支机构。他还与前线指挥部沟通,打开了上海南站到武昌站的火车通路,确保了医疗物资快速配送。
2月11日是陈尔真眼中最艰难的一天,那时武汉市贯彻“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中央决定,医院里涌入了大量病人,医院600张床位和增设的80个床位全部满额。那段时间,队员们经常看到陈尔真在各个病区查房。
瑞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李庆云告诉记者,老陈是医疗队里睡觉最少的人,也是打电话最多的人。他的笔记本上永远是密密麻麻,临行前买的无线耳机,仅用24天就坏了。医疗队联络员施伟雄说,酒店里有张办公桌,他和老陈相邻工作。每晚深夜他离开时,老陈还坐在办公桌前。次日清早,经常看到他还是同样姿势坐在桌前,似一夜未曾离开。
截至3月20日,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共完成332例确诊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任务,其中重症169例,危重症68例,共237例;累计治愈出院人数278例,并院后转入其他医院继续治疗的有35例,总治愈率达到83.73%。离开武汉时,上海医疗队交出的是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对老夫妇在出院时对陈尔真赞不绝口。老太太今年83岁,16岁时从上海来到武汉。她用上海话告诉医务人员:“竖一个大拇指不够,要两个大拇指。” 另一位83岁的张老太太在信件中也写满了对医疗队的赞美。陈尔真说,病人的肯定是最暖心的奖励。
他牵挂着所有医护人员的健康
一天换班时,光谷院区一位当地的年轻护士在走廊里拿着护目镜发愣。这是她首次进ICU病房,有点紧张。这时,一位中年医生走过来指导:“护目镜的上沿要压住防护服的帽子,不要漏气;两颊这里,帽子再拽一拽,挡住皮肤;感觉下护目镜的松紧,太松会滑落,太紧戴久会压得鼻梁痛。”后来护士才知道,这位神情严肃的医生就是陈尔真。
李庆云说,一有时间,老陈就跟着防控队去看医务人员进病房,必须规范到位,这是为了保护医疗队的健康和安全。
陈尔真对于医护人员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唐欢告诉记者,队长每天查房时都会问大家累不累。一次有位医护人员告诉他,洗澡水不热,他立刻联系后勤,之后连续几天只要遇到医护人员就问洗澡水的冷热。他每天还会在工作大群公布救治成功和好转的病例,让队员们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解除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也是陈尔真的日常工作。一天,医疗队的一位医生来找陈尔真,90岁的老父亲突然骨折,需要动手术,但当时急缺血浆。陈尔真二话不说,与当地医院院长联系,快速解决难题。
绝大多数的队员至今都不知道,关心着全体医护人员的陈尔真到了武汉不久,就犯了腰病,变换体位时他都会痛得冒汗,很长时间里他都是绑着腰带在作战。施伟雄想把这个情况汇报给后方的上海指挥部,被陈尔真拦住了。陈尔真也不让他不要告诉其他队员,理由是“不能影响队伍的士气!”
贡献出上海的智慧和力量
和其他医院进驻多支医疗队情况不同,武汉第三人民医院光谷院区只有上海市医疗队入驻,没有兄弟医疗队的支持,上海医疗队必须独自扛鼎,既要主持大局,又要与当地医护人员快速对接,建立高效运转的医共体。
到达武汉后,上海医疗队联合三院的“战友”第一时间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版诊疗方案,制定了符合当地情况的诊疗方案。陈尔真告诉记者,主要是规范用药问题,减少激素和抗生素的用药,能口服的就不注射。这样不仅节省医疗资源,降低用药副作用,也减少了护理人员的感染风险。
不负重托!武汉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罗才奎逢人便说:上海医疗队是我们的支柱力量。
在科研方面,55天中,陈尔真牵头进行了“盐酸阿比朵尔”和“磷酸氯喹”两种药物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还开展了康复者血浆的临床抗体治疗研究,均取得很好效果。上海医疗队在工作期间共发表10多篇高质量科研论文。
回到上海的陈尔真也没闲着。隔离期间,他在线上参与新冠病毒诊疗的各种学术活动,隔离期结束后,他立刻回到了工作岗位。
在4月7日举行的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上,陈尔真根据在武汉工作的感受,提出了“平战结合,形成应急救援‘预备役’”的工作理念。他说,超大城市必须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队伍,随时可以出来迎战,具体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这支队伍里的医务人员是分散在各学科的医生、护士、医技专业人员;而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他们可以第一时间组队迎战,形成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他的建议赢得一片掌声!
结束采访后,陈尔真就奔赴机场赶往北京,大量学术交流等待着他。望着他离去的背景,记者想起了一个成语:赤胆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