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system, RAS)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system, RAAS)是人体内重要的体液调节系统。RAS既存在于循环系统中,也存在于血管壁、心脏、中枢、肾脏和肾上腺等组织中,共同参与对靶器官的调节。在正常情况下,它对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心血管功能稳态、电解质和体液平衡的维持,以及血压的调节均有重要作用。
RAS的构成传统的观念认为,循环系统中肾素(renin)主要来自肾脏,它是由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经肾静脉进入血液循环,以启动RAS的链式反应。当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血流灌注减少时,肾素分泌就增多;当血浆中Na+浓度降低时,肾素分泌也增加。近十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Dzau等为代表的学者发现,在心肌、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脑、肾、性腺等多种器官组织中均有肾素及血管紧张素原的基因表达,且这些组织富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ACE)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受体,从而证实除全身性的RAS外,在心血管等器官组织中还存在相对独立的局部RAS,它们通过旁分泌和(或)自分泌方式直接调节心血管活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局部RAS比循环RAS在心血管活动调节中起着更直接、更重要的生理与病理作用。
RAS链式反应过程如下(如图):
①血浆中,或组织中的肾素底物,即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在肾素的作用下水解,产生一个十肽(1—10),为血管紧张素****I(angiotensin I, Ang I)。
②在血浆和组织中,特别是在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存在ACE,Ang I在ACE的作用下,其C—末端水解切去2个氨基酸残基,产生一个八肽(l—8),为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 Ang II),也可在ACE2作用下,C—末端失去一个氨基酸残基而生成九肽(1—9)的血管紧张素1—9(Ang l—9)。
③Ang II被血浆和组织中的ACE2、氨基肽酶和中性内肽酶(NEP)酶解,在N—末端切去一个氨基酸残基,生成七肽(2—8)的血管紧张素****III(Ang III),N—再失去一个氨基酸残基而生成六肽(3—8)的血管紧张素****IV(Ang IV)。
④在脯氨酰肽链内切酶(PEP)和脯氨酸羧基肽酶(PCP)的作用下,Ang I的C—末端切去三个氨基酸残基,或Ang II的C—末端失去一个氨基酸残基而形成七肽(1—7)的血管紧张素1—7(Ang l—7);Ang l—9也可在ACE作用下,在C末端失去两个氨基酸残基而形成Ang l—7,继而Ang l—7在氨基肽酶和NEP作用下,在N—末端再切去一个氨基酸残基而生成血管紧张素2—7(Ang 2—7),在N—末端再失去一个氨基酸残基而形成血管紧张素3—7(Ang 3—7)。
⑤上述的血管紧张素家族成员还可在氨基肽酶、羧基肽酶和肽链内切酶的作用下继续降解为无活性的小肽片段。
生物学作用血管紧张素原经肾素途径生成Ang I,后者又经一系列不同酶的水解,生成许多不同肽段,构成血管紧张素家族,其成员包括:Ang I(1—10)、Ang II(1—8)、Ang III(2—8)、Ang IV(3—8)、Ang l—9、Ang l—7、Ang 2—7、Ang 3—7等。目前对其中一些成员的生物学作用有较多的研究,但对另一些成员,如Ang 2—7、Ang 3—7等的生物学作用知之甚少。下面就该家族主要成员的生物学作用分述如下。
(1)血管紧张素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angiotensinreceptor)简称AT受体,目前已发现有四种亚型,分别为AT1、AT2、AT3和AT4受体。AT1受体分布于人体的血管、心、肝、脑、肺、肾和肾上腺皮质等部位。AT2受体主要分布在人胚胎组织和未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中,在成年人心肌部分脑组织中有少量分布。AT3受体尚未被克隆,该受体分布和信号通路等都不清楚。AT4受体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心血管、脑、肾、肺等处。
(2)Ang II的生物学效应:在众多的血管紧张素家族成员中,Ang II的作用最为重要。在循环系统中,Ang II的生理作用几乎都是通过激动AT1受体产生的。主要作用有:
①Ang II可直接促进全身微动脉收缩,使血压升高,也可促进静脉收缩,使回心血量增多。
②Ang II可作用于交感缩血管纤维末梢上的突触前Ang II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增多。
③Ang II还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些神经元,使中枢对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度降低,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加强;并促进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作用。因此,Ang II可通过中枢和外周机制,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④Ang II可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后者可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并使细胞外液数量增加。血管紧张素II还可引起或增强渴觉,并导致饮水行为。
心脏内局部RAS对心脏的主要作用包括:正性变力作用、致心肌肥大、调节冠状动脉阻力和抑制心肌细胞增长。血管内局部RAS的主要作用包括:舒缩血管、影响血管的结构和凝血系统功能。
(3)其他成员的生物学效应:Ang I不具有生理活性。Ang III可作用于AT1受体,产生与Ang II相似的生物效应,但其缩血管效应仅为Ang II的10%~20%,而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和释放醛固酮的作用则较强。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失血时,RAS的活动增强,并对循环功能的调节起重要作用。Ang IV作用于AT4受体,产生与经典Ang II不同的甚或相反的生理作用。Ang IV能抑制左心室的收缩作用,加速左心室的舒张;它在促进收缩血管的同时,能刺激血管壁产生前列腺素类物质或一氧化氮,对血管收缩作用进行调节;Ang IV还能调节肾血流量及水盐平衡。
在临床医疗中的意义:过度激活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产生高血压的原因之一。下面几类药物可用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其作用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活性,从而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如卡托普利。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AT1受体结合而起作用,如沙坦类药物。
肾素抑制剂,通过抑制肾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阻止RAS的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