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偏见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偏见是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的对人、事、物的消极认知与态度。大多数情况下,偏见是仅仅根据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而对其形成的一种态度,并且往往是不正确的否定或怀有敌意的态度。

定义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我们知道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成员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见(prejudice)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既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行为成分体现在歧视(discrimination)上,如招工时排除女性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人。1

特征一般来说,偏见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偏见以有限或错误的来源为基础。人们常倾向于根据少数人的表现,来推断他们所属群体全体成员的特性,或根据道听途说的传闻而形成对群体的整体印象。

第二,偏见的认知成份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人类认知的发展有关,作为节省认知资源,利用刻板印象简化了认识世界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是人类智力成熟的表现。但当这种分门别类被固定化,形成刻板印象时就会导致偏见。

第三,偏见有过度简化的倾向。一个持有偏见的人常常有类似晕论效应或光环作用的倾向。如果他讨厌某个人,就会倾向认为那个人各个方面都不好,也会因为某个人属于他不喜欢的群体,而把附加于该群体的所有不好的评价都追加到这个人身上。偏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有过度类化的倾向,会忽视个体差异和主客观条件的差异。

第四,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人们具有信息尚未收集完全时就断然下决定的倾向,对人印象的形成也存在过早下结论的倾向。特别是负面偏见,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组织信息时会凸显出来。显然与正面信息比较而言,人们对负面信息有更大的敏感性,这种倾向有一定的大脑神经基础。

产生原因团体冲突理论这一假定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或稀缺的,某一个体或群体利益及资源的获得,往往导致牺牲另一个个体或群体的利益或资源,这是造成冲突和偏见的基础。

团体冲突(group conflict)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石油等,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从这一点上来看,偏见实际上是团体冲突的表现。团体冲突理论还用相对剥夺的观点解释偏见何时产生,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

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偏见是习得的。他是通过与其他态度、观念等同行样的方式,同样的基本反应机制发展形成的,通过直接或间接经验获得。Ashmore (1980)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倾向大部分来自父母,儿童所接受的新闻媒体的影响使得儿童学习到了对其他人(比如少数民族和妇女)的偏见。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用分类、图式与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贬低对他们的认识)、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喜欢内团体的人,排斥外团体的人)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多数人与少数人不良行为的比率相同,但少数人的不良行为被过分估计)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

心理动力理论心理动力理论(Psychodynamic theory)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心理动力理论有几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形式把偏见看成是一种替代性的攻击,另一种形式则将偏见视为一种人格反常,偏见是一种人格病变。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Adorno(1950)对“权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的研究。他发现30年代德国人的反犹太情绪是由权威性人格中发展起来的,这一人格的特征包括:对传统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绝对固执;认同并夸大权威;将对某些人的敌意扩大到一般人身上;具有神秘及迷信的心理倾向。

偏见的影响对知觉的影响偏见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人的知觉,以性别偏见为例,尽管上男性与女性的身高一样,但人们的实际判断依然有很大的差异。

Spencer和 Steele(1995)在研究针对女性数学能力的刻板印象时发现,男性与女性数学能力的差异受测验指导语的影响,在测验之前如果告诉参加测验的男女生这个测验会有性别差异(男性成绩优于女性),则实际测验能发现这种差异;如果测验前告诉被试该测验不会有性别差异,则这种差异也确实消失。

对他人行为的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影响他人实际的行为表现,这一点最明显地表现在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中。偏见不仅影响偏见持有者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影响对方的行为,偏见持有者对对方的预期会使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期去表现行为,Rosenthal(1978)把这种个体使得目标对象产生符合预期行为的现象叫做自证预言,也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

消除偏见的方法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的偏见主要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因而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控制可以减少或消除偏见,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父母与周围环境以及媒体的的影响。

受教育水平接受的教育越多,人们的偏见将越少。有时候人们的偏见更多地来源于自己的无知和狭隘,所以通过让人们接受更多的教育来减少偏见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1

直接接触Amir(1969)、Brewer与 Miller(1984)提出的接触假设(Contact hypothesis)认为在某些条件下,对立团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够减少他们之间存在的偏见。这里所指的条件包括:地位平等(Pettigrew,1969);有亲密的接触(Cook1964 ,Herek 1993);团体内部有合作,并有成功的机会(Aronson 1978);团体内部有支持平等的规范(Blanchard 1991)。基于这一假设,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奥运会等都可以克服人们之间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