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参照其他人的态度和行动来作出反应,尽管没有一个人能够确定正在发生什么事。通常情况下,所有的旁观者都会踌躇不前,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并运用这种“信息”来合理化自己的不行动。
众人致误现象
在亲社会行为中,旁观者参照其他人的态度和行动来作出反应。尽管没有一个人能够确定正在发生什么事。通常情况下,所有的旁观者都会踌躇不前,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并运用这种“信息”来合理化自己的不行动。多个目击者可能会妨碍助人行为,不仅只是因为责任扩散的问题,而且也因为如果误解了整个事件并做出不得体的举动将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在几个陌生人面前犯了这种严重的错误,将会被人耻笑,说你愚蠢或者神经质。一群陌生人犹豫并不采取行动的趋势就是基于所谓的众人致误现象。这就是因为在旁观者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确定所发生的事件,每个人都依赖他人所提供的线索,结果没有人采取反应。
Atane和Darley(1968)做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论证了在一个可能是危机的事件中,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试图避免做出“不正确的”反应。研究者让被试一个人或者是与其他的两个人待在一个房间里 填写间卷。几分钟后,研究者通过一个通风孔将烟注入房间。如果被试是一个人在填写问卷的,多数人(75%)在看到浓烟时会停下手头的事,走出去向研究者汇报情况。如果有三个人在房间里,只有38%人作出了反应。甚至在浓烟如此之多以至于看不见了,还是有62%的被试没有作出反应。和其他没有作出反应的人在一起,会妨碍他们作出反应。
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担心自己会误解事件从而成为冒失鬼的风险会降低。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其他的旁观者是朋友,而不是陌生人的话,这种社会影响就会大大削弱,因为朋友们很可能一起沟通,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应当如何去做。因此与朋友们在一起,旁观者效应被大大削弱了。
酒精也可以增加帮助的可能性,如果坐在屋子里的是个喝酒的男人,那么他们并不能保持安静的坐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