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利西娜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对出生头七年儿童的交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个体交往发生理论,并依据其研究成果将学前期儿童同伴交往发展分为情绪-实际性交往(2-4岁)、情境-活动性交往(4-6岁)和非情境-活动性交往(6-7岁)三个阶段。
介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利西娜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对出生头七年儿童的交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个体交往发生理论,并依据其研究成果将学前期儿童同伴交往发展分为情绪-实际性交往(2-4岁)、情境-活动性交往(4-6岁)和非情境-活动性交往(6-7岁)三个阶段。
从3个月到2岁,儿童之间的接触是以对新印象的需要、积极活动的需要和与成人交往的需要为基础的。这突出表现在儿童一开始把同伴作为玩具、作为与成人交往的中介物对待。虽然他们也似乎感到同龄人与一般的玩具、物体不同对两者的注视时有显著差异,向两者发出的动作也很不一样,但这种认识起初是比较模糊的、不稳定的,随着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同伴的“主体品质”才渐渐被揭示出来。1
发展阶段情绪-实际性交往(2一4岁)这种交往是在儿童摆弄各种物体和玩具的活动、实物操作活动和模仿性游戏的背景下进行的。在操作过程中,儿童不仅为自己的游戏动作而感到高兴,也希望同伴“参加”自己的娱乐活动,并渴望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
情绪一实际性交往的主要手段,是表情性和实物-动作性手段,起初,言语在交往中仅占5%左右,末期,则上升到7.5%。
情境-活动性交往(4-6岁)情境-活动性交往是学前儿童典型的同伴交往形式。它主要是在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角色游戏中进行的。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同时进行着双重交往一是角色交往,也就是被扮演者如,“医生”和“病人”之间在想象情景中的交往二是同伴交往,即角色的扮演者-儿童在现实情景中的交往。这两种交往交织在一起,保证游戏顺利进行。
研究表明,从4岁左右开始,同伴对儿童的吸引力已经赶上成人。此时,对同伴的能力和行为的注意也开始超过吸引他们注意自己的愿望。同龄人作为合作者、游戏伙伴的能力、品质成为儿童相互交往的诱因,但儿童所知觉的还仅仅是同伴在具体情境之下表现出来的能力品质。
非情境-活动性交往(6-7岁)研究表明,学前末期,只有部分儿童能形成这种与同伴交往的新形式。但它代表着一种发展趋势。促使这些儿童与同伴交往的仍是合作活动的需要,这种合作仍带有实际性,即主要是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进行的。然而,游戏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角色游戏为规则游戏所代替。如果说,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规则”是以不违反现实生活原则为特点的,是比较具体的,那么,以普遍法则形式表现的规则游戏的“规则”,则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即非情境性。
研究资料证明,此时,作为交往诱因的已经不是同伴在某些具体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而是它的更一般的能力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