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满草,中药名。为忍冬科植物血满草Sambucus adnata Wall.ex DC.的全草或根皮。分布于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具有祛风,利水,活血,通络之功效。常用于急慢性肾炎,风湿疼痛,风疹瘙痒,小儿麻痹后遗症,慢性腰腿痛,扭伤瘀痛,骨折。
入药部位全草或根皮。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归脾、肾经。
功效祛风,利水,活血,通络。
主治急慢性肾炎,风湿疼痛,风疹瘙痒,小儿麻痹后遗症,慢性腰腿痛,扭伤瘀痛,骨折。
相关配伍治急慢性肾炎:血满草15g,酒瓶花根30g,山皮条、石椒草各12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血满草,又名血莽草、大血草。多年生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米;根和根茎红色,折断后流出红色汁液。茎草质,具明显的棱条。羽状复叶具叶片状或条形的托叶;小叶3-5对,长椭圆形、长卵形或披针形,长4-1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圆,两边不等,边缘有锯齿,上面疏被短柔毛,脉上毛较密,顶端一对小叶基部常沿柄相连,有时亦与顶生小叶片相连,其他小叶在叶轴上互生,亦有近于对生;小叶的托叶退化成瓶状突起的腺体。聚伞花序顶生,伞形式,长约15厘米,具总花梗,3-5出的分枝成锐角,初时密被黄色短柔毛,多少杂有腺毛;花小,有恶臭;萼被短柔毛;花冠白色;花丝基部膨大,花药黄色;子房3室,花柱极短或几乎无,柱头3裂。果实红色,圆形。花期5-7月,果熟期9-10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1600-3600m的林下或沟边灌丛中。分布于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
性状鉴别本品茎呈圆柱形,直径0.3-1.5cm,表面灰绿色至绿褐色,质硬而脆;茎具多个纵棱,棱槽被黄褐色至锈色短茸毛,棱脊几乎无茸毛;茎横截面外层较硬,木化;髓部宽广,白色,疏松呈海绵状,略具光泽,散在棕红色小点,以髓部外侧较多。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片绿褐色至深绿色,具短柄,被短茸毛,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披针形,长5-15cm,宽2-4cm,边缘锯齿状。偶见花,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浅黄色或白色。气略清香;味淡、微涩。以茎表面颜色,茎的纵棱及被毛情况,宽广的髓部及散在棕红色小点,为最具特征的鉴别要点。
药理作用抗真菌作用。
相关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浸脚气湿肿。”
2、《云南中草药》:“祛风活络,散瘀止痒。主治风疹,风湿疼痛,小儿麻痹,跌打损伤,骨折,水肿。”
3、《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散瘀,强筋骨,祛风湿,利水消肿。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扭伤,血肿,水肿,骨折。”
4、《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外用治疮疖,神经性皮炎,小儿湿疹;内服治风湿性关节炎。”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蒋林 - 教授 -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