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概念基本信息
词目:荒漠
拼音:huāng mò
英文:desert;wilderness
解释1. [desert]∶植物稀疏及人口密度很低的干旱地区;
2. [wilderness]∶荒凉的旷野;
那种令人迷惑的荒漠气氛意味深长地笼罩着这群岛屿。
引证解释指荒凉的沙漠或原野。
唐薛收《元经传·晋永和二年》:“臣霄吟荒漠,痛心长路。”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丹心如焚炙,不能须臾安息。况樊将军穷困来归,是丹哀怜之交也。丹岂以强秦之故,而远弃樊将军于荒漠?丹有死,不能矣。愿太傅更为丹虑之!”
徐迟《草原上钻机》:“不是为了国家工业化,我们怎么会到这样的荒漠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呢?”
荒凉冷落。
清梅曾亮《答吴子序书》:“於荒漠阻绝之区,能以学术文艺自娱,此之失未必不为得。”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入北四川路,则市廛家屋,或为火焚,或为炮毁,颇荒漠。”
犹渺茫。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至於上古实状,则荒漠不可考,君长之名,且难审知。”
地理含义定义根据地理学上的定义,荒漠是“降水稀少,植物很稀疏,因此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区”。生态学上将荒漠定义为“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
以上两种定义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荒漠的特定。从植被的角度来说,荒漠是分布于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在荒漠地区经常出现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绿洲。所谓绿洲是“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荒漠为背景的,以天然径流为依托的,具有较高第一性生产力的,以中生和旱中生植物为主体的景观类型”。它对径流有依赖性,其植被具有隐域性,与荒漠可以互相转换,是荒漠地区人为活动密集的地区。2
气候特点荒漠气候具有以下特点:①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②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③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世界上的大荒漠有的寒冷,有的灼热,有的有很深的峡谷,有的覆盖着沙子,世界上的荒漠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不算南极洲,荒漠占地球土地面积的30%。
形成特点荒漠带的地貌作用营力主要有风化作用、重力作用、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4类。地貌的成因类型有岛状山 、剥蚀平原、剥蚀台地、干荒盆和干浅盆、洪积扇和洪积平原、龟裂土平原、盐土平原、盐湖、风蚀平原、风积平原等。根据荒漠组成可以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干燥剥蚀基岩呈岩漠;洪积扇、洪积平原多砾石,为砾漠,又称戈壁;龟裂土、盐土平原分别形成泥漠与盐漠。组成物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貌景观。荒漠地区从山地到山前平原,地貌呈有规律的分布 :山前剥蚀岩漠-洪积扇 、洪积平原砾漠带-风积沙漠带-干盐湖或盐湖、盐漠带。荒漠植被为超旱生的半乔木、半灌木和灌木或旱生的肉质植物占优势的稀疏植被。植被每年的产量极低,每平方米90克,它对荒漠动物群有重要作用。
系从热带北部到温带大陆腹地干燥地区发育的荒漠群系之一,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沙漠。年降雨量非常少,多的地方也不超过200毫米。分布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中部和阿拉伯半岛、非洲、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以及南美和北美的西部、南部等地。约占地球全部陆地的25%。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一般都非常大,加之水分缺乏,以致形成了不利于一般植物生长的严酷条件。由于植物稀疏和土壤过程很弱,风沙移动频繁发生,更助长了荒漠的形成。植物的种类一般虽随地而异,但均是耐干性强的种类;其中也有因形态奇特而著名的。戈壁沙漠的转蓬(主要是沙漠草)、撒哈拉沙漠的耶里哥蔷薇(Rose de Jericho)、菊科的齿子草属(Odontospermum)、Pygmaeum和十字花科的Amastatica、卡拉哈里沙漠的千岁兰属(Welwitsc-hia)、亚利桑那(雨量稍多的半荒漠)的仙人掌等沙漠植物都很有名。
荒漠特征荒漠以其生物数量稀少而著称,但是实际上沙漠的生物多样性是很高的。沙漠的植物种群主要包括:灌木丛、仙人掌属、滨藜和沙漠毒菊。大多数荒漠植物都耐旱耐盐,被称为旱生植物。许多荒漠物种使用C4类二氧化碳固定或景天酸代谢光合作用,这在干旱、高温、缺少氮和二氧化碳的情况下要优于通常的C3类二氧化碳固定。另外,荒漠植物通过的叶子表面有很厚的蜡质,防止水分流失。有些植物在其树叶、根系、枝干处存水。其他荒漠植物发展出广阔的根系,可以吸收更广、更深范围内的水。
种类荒漠环境不单单只是戈壁和沙漠两种形式,还有一种较特殊的山地荒漠,主要包括我国青藏高原的高原荒漠,天山山脉向平原延伸的山地丘陵地带,伊朗高原和葱岭地区等。
荒漠化从1991年底为联合国环发大会所准备报告的评估结果来看,全球荒漠化面积已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的35.92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已影响到了全世界1/6的人口(约9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据权威资料显示,全球沙化土壤仍在以每年5到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源地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也是沙尘暴天气的源地之一。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主要源地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从1999年到2002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1998年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这次特大风灾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有6人死亡、44人失踪、256人受伤。
区别荒漠通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其地面温度变化大,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活跃,地表水则显得极端贫乏,大多数地方有盐碱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植物的生长条件极差,只有少量的株矮、小叶或无叶、耐旱、耐盐及生长期短的植物才能存活。荒漠地面常是一片荒凉的景象,大部分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无水外泄的地区。根据组成物质不同,荒漠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等多种类型。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地带,由于气温低而植物贫乏,是荒漠的特殊类型,称作“寒漠”。总之,荒漠最明显的标志是地表植物生长缺乏,环境荒凉。
沙漠是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多种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沙漠的最大特征是不仅环境荒凉,而且地表遍布着沙丘。
由于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她的作品中极具情感的描写,不少人对“撒哈拉”很熟悉。“撒哈拉沙漠”也是地理知识中十分著名的名称,泛指包括整个非洲北部的广大干旱荒漠地区。其中,除分布有27块大沙漠外,还有山脉、岩漠、砾漠、泥漠等荒漠类型,并且在荒漠总面积中占有较大比例。可见,传统的“撒哈拉沙漠”,准确地讲,应该是撒哈拉荒漠。其实,在阿拉伯语里,“撒哈拉”的意思本来就是荒漠,而非沙漠。
如果问你气候类型要用“沙漠”,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沙漠气候;
如果是问陆地自然带或植被类型,那就答荒漠,如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植被。
荒漠的利用与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如果利用不合理,很容易导致土地沙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荒漠的利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绿洲。在荒漠地区,水是最主要的限制因子,而绿洲农业是荒漠地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绿洲是荒漠地区发展的关键。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能导致绿洲向荒漠转化。
(2)防风固沙。在荒漠地区,风沙经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开展防风固沙是农业生产的必要保证。
(3)保护荒漠地区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荒漠地区特殊的动植物种类,这些种类仅出现在荒漠地区。我国荒漠地区的珍稀植物有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裸果木(Gymnocarpus przewalskii)、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等,珍稀动物有蒙古野驴和野骆驼等。
荒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它并不是指现有荒漠的扩大,其成因在于占世界陆地面积1/3以上的旱地生态系统难以承载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导致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世界1/5的人口面临荒漠化的威胁,全球土地荒漠化的面积以平均每年3.4%的面积在递增。亚洲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最大,接近14亿ha,干旱区域71%的土地已经发生中度和严重荒漠化。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域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3%。根据朱震达估计,中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4%,且处于不断增加之中,消除荒漠化的威胁是当务之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