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同质异能素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概念说明

F.索迪于1917年最先提出同质异能素的概念。并采用同重同位素或高级同位素这些名词。同核异能素的角动量和相应基态核素的角动量之差ΔI较大,能量之差ΔE一般较小。由于γ跃迁概率随ΔI的增加和ΔE的减小而急剧地下降,因而同核异能素至相应基态核素的γ跃迁概率较小,半衰期较长。12

理论诠释实验发现,同核异能素都分别集中在质子数Z或中子数N等于幻数50、82、126等前面的区域,称同核异能素岛。利用核壳层模型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同核异能素岛。根据壳层模型,奇A核的基态自旋由“最后一个”奇核子的状态所决定。类似地可认为,奇A核的单粒子激发态的自旋由激发态核的奇核子的状态决定。这样只要激发态和基态的奇核子能级的角动量相差很大(≥3ħ,ħ等于普朗克常数h除以2π),就会出现同核异能素。由核子的自旋-轨道耦合引起的能级劈裂,在Z或N等于幻数50、82和126附近特别厉害,以致角动量相差很大的能级在Z或N等于幻数50、82和126前可相邻地排列在一起。这些区域可出现这样的激发态,它们同基态的角动量之差很大,能量之差却很小,从而γ跃迁概率较小,寿命较长,这是同核异能素岛的成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