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概况
峡江县位于江西省中部, 赣江中游, 赣江将全县隔成河东与河西两部分, 峡江赣江大桥连接两岸。新县城河东连通 105 国道、京九铁路线。河西罗田、巴邱、戈坪、仁和 4 个乡镇贯通赣粤高速公路,改革开放后峡江县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十分便利。2
峡江县地处北纬 27°24 ’ 6 ” ~27°45 ’ 8 ”和东经 114°52 ’ 7 ” ~115°32 ’ 1 ”。东与新干相接, 南与永丰相连, 西与吉水、吉安相壤, 北与新余市毗邻,全县总面积为 1230km 2 。低山冈面积为 178.41 km 2 ,占总面积的 14.5% ; 高山面积为 291.33 km 2 , 占总面积 23.68% ; 低丘区面积为 366.27km 2 , 占总面积29.78% ; 岗 地 面 积 约 147.53 km 2 , 占 总 面 积 的11.99% 。据 2005 年底数据统计, 全县耕地面积为2.3 万 hm 2 。其中水田面积是 1.66 万 hm 2 , 占总耕地面积 88.12% , 旱地面积 2 733 hm 2 , 占总耕地面积 11.8% 。2
全县现有人口 16.2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11.7万人, 农业劳动力 5.98 万人。全县 10 个乡镇, 1 个农场, 77 个村委, 970 个村小组。据 2005 年底有关数据统计, 全县生产总值达 11.6 亿元, 其中农业生产总值 6.5 亿元, 其中畜牧业生产总值是 1 074.4 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 16.4% , 农业人均纯收入为 3585 元。2
峡江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雨水充沛, 光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为 17.7℃ , 无霜期年平均 277d , 年均降雨量 1642.45mm , 平均日照1580~1800h 。 1 年中以 7 月为最热, 平均气温达29.4℃ , 1 月份为最冷, 平均气温为 5.2℃ , 年平均降水天数 163.7d , 适宜于各种农作物和各类牧草的生长, 对养牛极为有利。2
峡江县属吉泰盆地, 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平原山区, 地势东高西低, 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状态, 境内有低山、丘陵、平原三类地形, 尤以丘陵分布最广。海拔为 100~300m , 约占全县总面积的 64% 。2
产区草山草坡资源据 1980 年峡江县畜牧资源调查数据统计, 峡江县现有各类草山草坡资源面积为 2.7 万 hm 2 , 占全县总面积的 20.65% , 万亩以上的草山有 2 块。全县各类草山、草坡主要牧草分布有 107 种, 其中常见的牧草 20 余种。 I 类灌丛草山主要有: 白茅草、野古草、青香茅、硬骨草、小山竹、映山红、牡蒿、纤毛鸭嘴草、五节芒、画眉草、假俭草等。 II 类平原草山主要除有以上 I 类草外还有牛筋草、犁头草、珍珠草、西风草、狗尾草等。 III 类零星草山的牧草基本上与 I 、 II 类草山相同。 IV 类十边地的牧草种类比较多, 除上述外, 比较常见的有剪刀草、窝草、鸡眼草、兰箕、雷公草、三角草等。这些牧草大多数是禾本科, 少数是灌木和豆科。大多数牧草是牛羊等草食动物爱吃的饲草, 适合性较好。2
产区饲料资源全县除草山草坡资源外, 每年农作物秸秆 2.5亿 kg 。按利用率 30% 计算, 可喂养 2.5 万头牛。该县是个田多人少的农业县, 全县主要农作物是双季水稻、油菜、大豆、红薯、花生、玉米等。栽培饲料多为草园种植, 蔬菜方面以萝卜、白菜、春菜、包心菜、空心菜、蒿菜等。利用冬闲田大量推广种植黑麦草、萝卜等。 2005 年全县共人工种草 1800hm 2 。2
品种来源及其变迁峡江水牛饲养历史悠久, 但其来源无从考证。据《峡江志》所载, 有黄牛、乌牛、水牛各种。早在清朝同治十年( 辛末年) 重修本也有记载, 由此可见,峡江水牛品种在该县饲养培育至少有 200~300 年的历史。该县大部分是丘陵山区, 几乎都是水田, 而水田泥足深, 有的深度达 33cm 左右, 甚至陷田, 一般黄牛根本不能胜任负重, 需要体强力大, 耕作拉力大而持久, 速度较快的水牛为主要耕作动力, 峡江水牛是在该县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下, 经过本地群众长期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 1961 年列入江西优良地方品种志, 并将该县以戈坪乡为中心的周边研溪、巴邱、仁和一带丘陵山区的峡江水牛列为重点保种区。2
发展现状峡江水牛具有悠久历史, 但畜牧业生产发展水平不高, 水牛发展缓慢, 解放后, 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畜牧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从农村实行责任田承包制后, 峡江水牛发展加快, 饲养母牛的比例逐年增大。 1980 年年末总存栏是 16822 头, 比1948 年增长 85.7%, 其中水母牛 3823 头, 占峡江水牛总存栏数的 42.76% ; 当年繁殖小水牛 1397 头,繁殖率为 36.54% 。截至 2006 年 9 月底普查数据统计, 全县耕牛总存栏数发展为 36620 头, 其中峡江水 牛 存 栏 数 是 18080 头 , 占 耕 牛 存 栏 总 数 的49.4% , 其中可繁峡江母水牛是 13010 头, 占峡江水牛总存栏 71.96% , 当年繁殖小牛 4410 头, 繁殖率为 38.92% 。( 峡江水牛 2006 年比 1980 年增长49.45% , 比 1976 年增长 53.03% , 比 1948 年增长287.94% )。2
分布概况峡江水牛主要以戈坪乡为中心的研溪、巴邱、仁和周边乡镇一带为中心产区, 这一产区的峡江水牛占本乡镇年末总存栏数的 73.1%~92.8% , 占全县总耕牛存栏 34.65% , 占全县峡江水牛存栏 65.18% 。这一带中心产区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草源丰富, 四季可放牧, 牛群分布结构合理, 农户人少田多, 泥足深, 加上中心产区的当地群众具有长期饲养峡江水牛, 繁殖小牛选育的传统习惯, 所以说中心产区历来是发展该县峡江水牛主要繁育基地。除上述中心产区, 其次有福民、金江、桐林等乡镇丘陵地区占本乡镇 40%~50% , 占全县峡江水牛存栏21.33% , 占全县峡江耕牛总存栏数的 11.34% 。2
体貌特征峡江水牛体型结构粗糙紧凑, 肌肉发达,骨骼粗壮, 肩峰明显, 四肢管骨粗大, 前肢直正, 后肢较曲, 步伐稳重。全身毛稀呈棕褐黑色, 头大小适中, 公牛较粗重, 两角长而粗稍向外上弯, 角根粗而方, 成年种公牛颈粗而显短, 昂头挺胸, 具有雄性特征。母牛角较细条, 并向内上弯, 颈略狭长, 头面清秀, 前、中、后发育匀称, 母性温和, 乳头分布匀称。成年水牛前胸深而广, 肋骨粗大, 臀宽但斜, 尾粗而短不过正关节, 腹围较大, 而青壮年牛的腹部紧凑。2
体尺和体重根据峡江县 1960 、 1985 和 2006 年普查数为依据, 峡江母水牛平均体高为 120.01cm 、体斜长为141.5cm 、胸围 178.53cm 、体重为 441.2kg 。2
繁殖性能峡江母水牛性成熟较早, 可繁殖年龄较长( 3~18 岁), 一般 3 年 2 胎, 饲养管理条件好, 完全可达1 年 1 胎。母牛第 1 次发情一般在 2.5~3 岁, 3~4 岁产犊。发情周期在 18~22d , 平均 20d 。每次母牛发情持续时间 48~68h , 配种应在发情后 24~38h 为宜。母牛怀孕期一般为 310~320d , 平均为 315d 。公牛一般2 岁开始有配种能力。2
生产性能耕作能力根据 1982 年 4 月峡江县畜种改良站对 5 头峡江母水牛耕作能力测定统计, 平均每头峡江水牛 1h耕地面积( 0.45±0.07 ) ×667m 2 、平均耕宽( 19±0.85 )cm 、平均耕深( 14.2±0.31 ) cm 、平均速度( 0.57±0.11 )m/s 。最大挽力( 229±10.86 ) kg , 占体重 72.1% ; 正常挽力( 74.0±5.48 ) kg , 占体重 23.3% 。2
泌乳性能根据 1986- 06~1987- 05 , 对 3 头峡江母水牛进行挤乳销售数据统计, 平均每头产乳量为 799.9kg 、最高为 989.4kg , 最低为 489.4kg , 平均每头日均产奶量为 3.56kg , 最高为 3.70kg , 最低为 3.40kg , 平均每头一个泌乳期为 225d 。2
产肉性能日增重 0.5~0.75kg , 1 岁峡江水牛体重 170~270kg , 肉质鲜美, 类似黄牛肉。峡江水牛体型较大,屠宰经济价值比本地一般黄牛高 1~2 倍。2
饲养管理峡江水牛以放牧、饲喂稻草为主。因无霜期长,丘陵山区以放牧任牛自由采食为主。农忙时早晚除放牧外, 还补给谷物、米糠、豆类等饲料。在越冬时期, 拴在栏里挂稻草喂枯饼并添加适量的食盐。母牛产犊时增喂稀饭或煮熟的大豆等饲料, 夏天多拴在水塘边的树荫下过夜和避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