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具有内消之功效。主治风毒瘰疬,结核肿硬疼痛。
组成牛蒡子(微炒)、何首乌、干薄荷各二两(28g),雄黄(细研)一两(14g),麝香(细研)、牛黄(细研)各一分(3.5g),皂荚七挺(捶碎)。
用法用量1、古代用法:上为末,入麝香、牛黄,研令匀;以水三升,浸皂荚一宿,绥取汁,慢火熬成膏,入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以温酒送下。
2、现代用法:前四位捣罗为末,入麝香、牛蒡,研令匀;以水600ml,浸皂荚一宿,揉取汁,慢火熬成膏,入药前末,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次于食后,以温酒下20丸。
功用内消。
主治风毒瘰疬,结核肿硬疼痛。
附方名称:牛蒡子丸
组成:牛蒡子、川升麻、黄药子、干浮萍草、玄参、甘草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弹子大。常含—两丸,咽津
主治:咽喉内热毒所攻,生疮肿痛
出处:《奇效良方》卷六十一
名称:牛蒡子丸
组成:牛蒡子、川升麻、黄芩、秦艽、川大黄、防风、白蒺藜、枳壳、黄连、沙参、栀子仁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温浆水送下,一日三四次
主治:乳石发动,皮肤生疮,赤肿疼痛,烦热不止
出处:《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
名称:内消昆布散
组成:昆布、海藻、枳壳、牛蒡子、连翘、防风、玄参、何首乌、牵牛子、甘草、川大黄、皂荚子仁、牡荆子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食后煎葱汤调下
主治:风毒瘰疬肿结
出处:《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
名称:皂荚丸
组成:皂荚、何首乌、干薄荷、蜗牛于、硼砂、附子、天麻、精羊肉、天南星、半夏
用法:上为末,入皂荚膏,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渐加至二十丸,空心及晚食前授牛膝酒送下
主治:风毒瘰疬,项腋下生如梅李枣核,肿痛
出处:《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
功用:内消
名称:皂角煎丸
组成:皂角、何首乌、玄参、薄荷叶
用法:上为末,与前膏同炼蜜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后白汤送下
主治:风毒瘰疬
出处:《赤水玄珠》卷三十
名称:皂角膏丸
组成:皂角、牵牛、威灵仙、何首乌、荆芥穗
用法:上为细末,与前膏于同炼蜜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后温水送下
主治:风毒瘰疬
出处:《医方类聚》卷一八〇引《疮科精义》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志强 - 博士生导师、教授 -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