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历程
1981年美国海军武器中心在“响尾蛇”AIM-9C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基础上设计被动雷达导引头,由原来研制AIM-9C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莫托罗拉公司进行生产。最初由美国海/空军联合发展,空军拟用作短期过渡性机载自卫武器,但因其没有满足空军的全部战术技术要求,于1984年中期退出该项计划,而与北约组织一些成员国合作发展一种全新的“斯尔阿姆”(SRA RM,Short-Range Anti-Radiation Missile)近距反辐射导弹。
于是,美国海军单独继续研制,1983年2月首次飞行试验,1986年3月投入批生产,1987年进入现役,1990年停产,研制费9.3百万美元,采购费72.3百万美元,总计81.6百万美元,制造样弹16枚,批生产总数732枚,月生产率23枚,单价9.9万美元。由于该弹全部是由70年代中期进入库存的将近900枚AIM-9C半主动雷达型导弹改进而来,整个计划项目的费用很低,使库存武器重新获得作战使用能力。随后,在AGM-122A型基础上发展了AGM-122B改进型,采用全新的被动雷达导引头,90年代中期服役。现在正发展该导弹的后继型——“阿尔格姆”(AARGM,Advance Anti-Radiation Guided Missile) ,计划2000年后开始服役。
海军试射航空周刊报导,美海军在中国湖海军武器中心成功地进行了两次莫托罗勒公司的AGM-122A“响尾蛇”自卫反辐射导弹研制试验.导弹是从海军陆战队和贝尔公司的A H-1 J海眼镜蛇直升飞机上发射的。
海军在1986年财政预算中申请2050万美元采购168枚”响尾蛇”反辐射导弹。但是最近国会按1986财年国防拨款法拨给海军8000万美元,采购885枚导弹。这个数目足以将当时的全部AIM- 9 C导弹,改装成“响尾蛇”反辐射导弹。
海军官员看到将需要大量这类导弹。但当时,还没有采取措施继续购买,以满足舰队预计的需要。海军内部对未来自卫反辐射导弹应该以“响尾蛇”为基础还是以AIM-7“麻雀”为基础看法不一,使这个问题变得复杂了。
尽管在1981-1982年开始发展的时候进行了五次发射试验,已经有了试验的跟踪记录,但据海军官员说,“响尾蛇”反辐射导弹和自卫概念本身,有一个时期在国防部内难以寻求到支持一部原因在于海军和空军对雷达压制的作战原则看法不一致造成的。而在海军内部,对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谁应优先装备反辐射导弹,看法也不一致。1
结构特点“响尾蛇反辐射导弹”由标准的“响尾蛇”9C导弹部件战斗部、发动机和弹翼与改进的制导控制舱组合而成,气动外形与响尾蛇9C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头部采用半球形天线罩。制导控制舱是海军武器中心在原AIM-9 C制导控制舱基础上重新设计的,更改部分是射频检测和信号处理装置,其它如旋转稳定框架式导引头和伺服系统均相同。引信采用AIM- 9 L的主动光学目标探测装置。
作战使用方式“响尾蛇反辐射导弹”在作战使用时,开始由载机上的雷达告警接收机指示威胁雷达的位置,然后由驾驶员操纵飞机使视场较窄的导引头对准目标。象发射标准“响尾蛇”导弹一样,一旦目标处于导弹射程之内,就发出音响信号,驾驶员就可发射导弹。“‘响尾蛇反辐射导弹”也可以从超低空发射,升到较高的高度捕获目标。这使载机可以利用地形掩护进行攻击。发射后不久按预编程序爬升到较高的高度捕获目标。这使载机可以利用地形掩护进行攻击。
性能参数弹 长 2.91m
弹 径 127mm
翼 展 640mm
发射重量 113kg
最大射程 5km
最大速度 M=2.5(M为马赫数)
目标:高炮炮瞄和近程地空导弹制导雷达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重10.2kg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制导方式 宽带被动雷达寻的
引 信 主动激光引信
装备机种:AH- 1攻击直升机、AV一8B、F一4G以及一切可以携带“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的飞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