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适应性障碍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发病因素

适应性障碍病情严重程度较轻,与个性和个体的应付方式关系较为密切,有关这种障碍的病理机制缺少研究 。适应性障碍的发生率也缺少流行病学报道,国外有报道适应性障碍的患者占精神科门诊的5 % ~ 2 0 % 。1

引起适应性障碍的精神应激性事件强度较弱,多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如青少年最常见的事件有父母不和或离婚、迁居外地、学习环境的改变(如从农村中学升人城市大学);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有婚姻冲突、经济问 题、或残疾子女出生等;老年人最常见的是退休,社会地位的变迁及丧失子女等 。面对这些需要适应的应激性事 件,多数人能很好适应,适应能力差的个体可能出现适应性障碍 。1

症状表现发病多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的1-3个月内出现,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抑郁心境、焦虑或烦恼,感到不 能应对当前的生活或无从计划未来,失眠、应激相关的躯体功能障碍(头疼、腹部不适、胸闷、心慌),社会功 能或工作受到损害。2

青少年以品行障碍为主,如侵犯他人的权益或行为与其年龄要求不符,逃学、偷窃、说谎、斗殴、酗酒、破 坏公物,过早开始性行为等。儿童可表现为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吮拇指等形式。症状表现不一定与应激源的性质相一致,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不一定与应激源的强度相一致。一般而言,症状的表现及严重程度主要决定于患者的病前个性特征。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若应激源持续存在,病程可能延长,不论病程长短,起病急缓 ,预后都是良好的,尤其是成年患者。1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作为诱因,特别是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精神障碍通常开始于事件后1个月之内 。

有证据表明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

以情绪障碍为主要临床相,如烦恼、焦虑、抑郁等,同时有适应不良的行为(如不愿与人交往、退缩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但严重程度达不到焦虑症、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的标准 。

社会功能受损 。

病程至少1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1

鉴别诊断抑郁症

抑郁是适应性障碍患者的常见症状,应与抑郁症相鉴别。一般来讲,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较重 ,常出现消极念头,甚至自杀企图和行为。症状有早晚节律变化,且发病时精神因素不甚明显,可有既往抑郁或躁狂发作史,也可有家族史。1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一般发病于早年,且无明显的应激源,常有多年持续的人际适应不良史。有时人格障碍可被应激源所加剧,但应激源不是人格障碍形成的主导因素。如果人格障碍患者在应激源作用下出现 了新的症状,且符合适应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则应作出适应性障碍和人格障碍的双重诊断 。1

治疗消除应激源一些症状较轻的适应性障碍患者在改变环境或消除应激源后,精神症状可逐渐消失。因此,应尽可能减少或 消除应激源。如对住院的儿童应提倡家长陪护,以减少对医院的恐怖感 。1

对症治疗对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促进症状的缓解。心理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医 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的治疗计划。常用的方法有认知疗法、疏泄疗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应激 免疫训练等。基本原则是帮助患者积极面对应激困境,释放负性情感,选择有效的应付方式等。可采用个体、集 体家庭治疗等多种形式进行。需要提出的是,对于幼儿来说,主要不是治疗幼儿本人,而是指导父母。1

药物治疗主要应用于症状严重者或加强心理治疗的效果。可短期选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或镇静安眠药 。1

对于有自杀企图或暴力行为的患者,应转入专科医院,既有利于脱离应激源,又利于系统专科治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