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印刻现象首先由英国自然主义者斯波尔丁在刚孵出的鸡雏身上发现,并且还观察到这种反应不管所追逐的能活动的生物是否自己的同类。后来,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把动物的这种行为称作印刻,并曾用鸭子做实验,验证了这一事实。劳伦兹发现在刚孵化出的小鸭面前,像鸭子那样摆动自己的双臂,摇摇摆摆地走路,小鸭子像爱母鸭那样地爱他,在幼小时跟在他身后走,到了性成熟期,则向人类而不是自己的同类求爱。印刻现象和一般的反应不同,它只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小鸡“母亲印刻”的发生是在出生后的10-16小时,小狗则是在出生后的3-7周。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形成的印刻行为作为动物的习性保存下来,并且是不可逆的,即一旦形成就不能修正和还原。倘若幼小动物的印刻过程遭到阻碍和中断,母亲与幼小动物就不会相互认识。
特点①临界期。指印刻只在出生后的极有限的期间内产生。
②不可逆性。对被印刻的对象,决不会忘却。
⑧后续发现性。印刻过程在行为发现之前业已完成。
④超个体学习性。印刻是对超越了个体的种的主要特性作出的。
**⑤关键期(Critical Period)。**个体生活中对印刻有最高敏感性的某一成熟时期。对某些物种,它还是印刻得以发生的唯一时期。
Lorenz在发现印刻现象时,就已经注意到印刻是在鸟雏孵化后不久发生的。他观察鸭雏在出壳后15小时左右是印刻发生的关键时刻,而且指出,只要印刻在关键期发生,实际上就是不可逆的了。
P.H.Gray(1958)报告过他亲自饲养大的豚鼠的印刻,他发现在第二天的后半日才是印刻发生的时间;而且印刻是永久性的,印刻了的豚鼠,在成熟后,都不与它们本种族的个体交配。
Hess(1972)实验地证明和探明了印刻关键期的存在。他发现幼雏刚出世不久或过久了都不会发生印刻。就鸭雏而论:在出壳后的13至16小时时程中,尾随某个运动物体的印刻现象可以达到最伏值。1
研究在人类身上目前还没有发现典型的印刻现象,没有发现错过某一时期就完全不能进行的学习。但就儿童的学习而言,某些学习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学习效果更好,更容易发挥个体的学习潜力,却是事实。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儿童学习行为的研究领域,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同样存在关键期。这是个体生命早期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已有研究指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少年期以前是第二语言(主要是语音方面)学习及音乐听觉训练的关键期。
人类的印刻
(1)自从K.Z.Lorenz(1935)在禽鸟生活行为中观察到印刻(imprinting)现象以来,后继的研究确证了它是动物界普遍具有的一种行为方式。经动物心理学实验研究核实,这种行为方式被鉴定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2)根据从动物到人类演化延续性的设想,印刻现象必然也存在于人类儿童早期行为发展中。印度“狼孩,卡玛拉的有关记载,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事例。卡玛拉从乳儿时即脱离人类社会生活与野兽为伍,错过了发展人类言语的时机,丧失了言语能力。8岁时回到人类社会生活条件后,虽经精心教养,言语能力始终难以恢复。这表明儿童言语发展有一个可印刻的关键期。这个事实从D.B.Fyr与E.Whetnall(1954)在训练听觉障碍儿学会说话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研究提到,儿童从满1岁到3岁时有一个“准备听声期”,只有在此时期内音认知能力才能发展。实际上,这就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印刻关键期。
(3)然而,旁证人类儿童某种行为发展中表现有印刻现象,还不是直接对儿童印刻行为的科学研究。对儿童印刻作科学研究存在一些困难;不易确定合适的可供观测的印刻的外显行为指标;由于研究道德,不能对受试(婴儿)的正常生活条件进行实验控制或剥夺;人类个体幼稚期相当长,发生在这个时期中的可印刻期及其关键期的跟踪会受到很多干扰。
(4)所幸,后来P.H.Gray(1958)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人类早期乳婴儿的微笑反应跟某些雏鸟印刻行为中的追随反应是等价的。因此乳婴儿的微笑反应被公认为是观测儿童早期印刻、依恋的最佳行为指标。据此,回顾R.A.SiPtz与K.M.Woolf(1946)在研究孤儿院收养儿的微笑反应中的发现:这些乳婴儿在2个月之前仅有很少微笑,而3到5个月期中几乎对所见到的成人都作出微笑反应,待到6个月时,微笑便只对熟悉的人表示,以后就开始惧怕生人了。Gary在讨论此问题时认为,这种微笑就是乳婴儿与成人建立社会交往的印刻行为。J.Bowlby(1951)也指出,3到6个月期间就是这一印刻现象的关键期。这就对乳婴儿印刻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
(5)对人类的印刻研究开展以来,人们已预见到它对探索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印刻可望成为对人类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J.Nahs,1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