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由太阳辐射所决定的气候,也就是太阳气候。因它没有考虑大气层的作用和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故与地面气候有很大差异。但是天文辐射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是地面气候区域分异和时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故太阳气候不仅具有因纬度而异的地带性分布,能反映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轮廓,而且还有以一年为周期的季节变化和以因季节而异的日变化。 3
形成原因假定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不被削弱,地球表面又是完全均匀的,那么,在一年之内到达地球表面上各地的太阳辐射总量,就主要由该地的太阳高度、日地距离、日照时间所决定。1
特点和分布图1就是根据该地的太阳高度、日地距离、日照时间从理论上所计算出来的全年和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在各纬度的分布曲线。从图上可以看到有如下的几个基本特点:
1.全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量便渐次减少,极小值出现在极点,仅及赤道的40%。
2.夏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在20°一25°的纬带上,由此向极点和赤道逐渐地减少,最小值在极点。因纬度愈高,太阳高度角虽趋于减小,但一天之中的日照时间却愈增长,所以辐射量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的程度也愈来愈趋于和缓。
3.冬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和每天的日照时间都迅速地递减,故辐射量也迅速递减下去,到极点为零。
4.夏半年与冬半年的辐射量的差值,是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的。
另外,从图2上可以看出:赤道在大气上界太阳日辐射总量全年有两个最高点(在春分和秋分)。自赤道向两极的辐射日总量由一年两个最高点逐渐合为一个。辐射年变化的振幅是随着维度的增高而变大。从季节上来讲南北半球则完全相反。1
太阳气候带历史由来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以回归线和极圈把世界气候分为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根据纬度即根据太阳光线的斜射程度来进行气候分类,没有考虑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划分的气候带平行纬圈环绕全球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与实际气候带的情况不同,故称为数理气候带,或称为天文气候带和太阳气候带。4
具体划分1.赤道带
在南北纬10°之间,占地球总面积17.36%。在此带内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皆甚大,一年中有两次受到太阳直射,在一年内昼夜长短几乎均等。因此全年受到太阳辐射最强,年变化极小,日变化大。
2.热带
在纬度10°—25°,在南北半球各占地球总面积的12.45%,夏半年受热最多,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正午有两次连续受到太阳直射机会(回归线以外地带除外),天文辐射日变化大,年变化仍较小(比赤道带稍大)。
3.副热带
位于纬度25°—35°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地球面积的7.55%,是热带与温带间的过渡地带。这里水平面上已无受太阳直射机会,但夏半年受到太阳天文辐射量仅次于热带,而大于赤道带,冬半年则较少。天文辐射的季节变化比赤道带和热带显著。
4.温带
位于纬度35°—55°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地球面积的12.28%,全年天文辐射的季节变化最显著,有四季分明的特点。
5.副寒带
位于纬度55°—60°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地球面积2.34%,是温带与寒带的过渡地带,此带昼夜长短差别大,但无极昼、极夜现象。
6.寒带
位于纬度60°—75°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地球面积的5.00%,此带一年中昼夜长短差别更大,在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全年天文辐射总量显著减少。
7.极地
位于纬度75°—90°之间,在南北半球各占地球面积1.70‰。此带昼夜长短差别最大,在极点半年为昼,半年为夜。即使在昼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角亦甚小,是天文辐射最小、年变化最大的地区。1
评价上述由天文辐射所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它虽反映了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轮廓,但实际上,地面温度或气温的分布情况并不如此简单。这是因为地面温度在极大程度上是由其辐射收支的差额值所决定的,而地面的辐射收支差额值除随纬度有差别外,还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表干湿、大气透明度,以及云量多少等因素有关。所以,在太阳辐射影响下,地面温度不仅有随纬度的差异,即使在同一纬度,也不可能是均匀一致的。地面温度既然如此,气温的分布情况也相类似,这是因为近地面气温和地面温度有密切联系,它是随地温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着的。1
各地气温的差异,必然会影响气压、风以及其他气候要素的分布,因而产生各地气候上的差别。所以说,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及季节变化,归根结底是太阳辐射作用的结果,太阳辐射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的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