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无意象思维(imageless thinking)没有意象参与或不需意象参与的思维。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O.屈尔佩领导下的符兹堡学派,与W.冯特和E.B.铁钦内的正统派心理学,就思维过程是否必须以意象为基础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和经验事实上展开了长达15年的争论。符兹堡学派由于在思维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现含有构造主义心理学所发现的感觉意象元素的证据,因而提出无意象思维这个概念。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最终没有得以完满的解决。
关于无意象思维的争论,20世纪初在德、法、英、美许多心理学家中进行得相当激烈,焦点在于人们能否不用意象进行思维,结果以“没有结论”告终。近年来人们都同意,不同类型的人思维中意象成分的多少和对意象的依赖程度不同,如在理解某些概念或关系时,采用图示对有的人有直接帮助,而有的人却宁愿转化成言语形式,这都只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并不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说来,在人们的思维中即使在对抽象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意象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意象的纯抽象思维也确实存在。
符兹堡学派关于无意象思维的探索屈尔佩曾一度是W.冯特的助手。1893年,他出版《心理学纲要》,还表明他是冯特内容心理学的拥护者。1894年,屈尔佩到符兹堡大学任教,两年后创办了一所心理实验室,便领导学生进行思维实验。开始由他自己作被试,经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是否存在着一种没有感觉意象的思维过程的问题。1901年,他和学生一起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有计划的实验研究,形成了符兹堡学派。
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主张思维、判断是高级心理现象,可以进行实验研究,以探索“无意象思维”为核心课题。主张采用内省法和反省法相结合的“系统的实验内省法以及问答为研究方法。在具体实验中,要求被试执行复杂的记忆、判断等任务,然后系统地内省报告自己的经验。
该学派重要的研究有:(1)马尔比关于重量的比较判断研究(1901)。研究发现进行重量判断时,感觉和意象是存在的,但在判断过程中,感觉和意象就不起作用了。被试实际上不知道怎样回忆这一判断(孰轻孰重)。这一发现与几百年来关于思维的研究相矛盾。以往的研究者认为,被试是保持着第一个物体的感觉和意象而与第二个物体的感觉和意象相比较的。而马尔比的实验证明,不存在这些感觉和意象的比较,判断的过程是难以捉摸的。亦即判断时,思维不能表现为感觉或意象,它是非直观的意识内容。马尔比称之为识态,阿赫称之为意识性。(2)瓦特关于联想课题的实验研究。在瓦特的实验中,条件更加复杂,且把实验过程延长,并用仪器记录下实验过程的时间,于是同样发现,在联想的意识过程中,除了意象之外还有无意象的成分。如由一个字联想到另一字的过程,被试一接到指示,就有一种准备,一旦刺激字出现,就能立即答出正确的反应字。这种因任务而准备的反应是无须有自觉的思想内容的,即不是感觉或意象。也就进一步证明了意识经验不能简化为冯特的感觉和意象。瓦特认为,人在运动中或在思维中都有这样一种意识不到的趋势存在,他称之为“心向”或“定势”、“决定倾向”,它是一种按指示进行反应的无意识定向。阿赫也取得了和瓦特研究相同的结果,认为意识之外的预先倾向性,能够控制意识活动。(3)梅塞和比勒的无意象思维研究。这二人采用问题法进行研究,追问思维内容到底有没有非感觉、非意象的因素。符兹堡学派的成员认为有,而构造学派的冯特和铁钦纳认为没有,后者还反对前者用内省法研究这一问题,认为通过内省是得不到明确结果的。这就是著名的“无意象思维”问题的争论。
符兹堡学派的研究其重要性在于发现并确认“无意象思维”的存在,这就有力地反击了冯特的心理元素论,同时为心理学作出了贡献。但是该学派的研究最终未达到积极目的,因为1909年屈尔佩转到波恩大学时,符兹堡学派就解体了。所以,很多人又把符兹堡学派称为屈尔佩学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