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诱导运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诱导运动是一种视觉感知的错觉(似动知觉)。在视觉感知中,静止或移动的物体可能被知觉为静止或移动,因为在视野附近运动的其他物体,会干扰个体的视觉感知(将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心理学家将错觉对象(实际静止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物体)称为目标,和其他移动对象被称为背景1。

实际上动和不动是相对的,一个物体被知觉为运动是与其他物体相比较而言的,这种被比较的物体就是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诱导运动是一种视错觉,即观察者知觉到某个物体在运动,而实际上该物体没有发生空间移动,只是由于其他物体的运动使得被观察物体看起来好像在运动。其实所看到的这类诱导运动都不是物体的真正位移,而是由运动着的物体诱导出来的一种假象运动。

历史与发展对似动现象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20〜50年代左右。这是科学史上称之为对“错觉之谜”感兴趣的时代。心理学中人们熟悉的种种似动现象,都是在这个时期被陆续揭示出来的。根据心理学文献,似动知觉包括以下几类*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动运动、运动后效等。其中以动景运动的研究最多。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Wertheimer)就是通过对动景运动的杰出研究和创造性的理论诠释,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

运动知觉是一种常见的知觉现象,它是指主体对物体的连续的空间位移的知觉。常识上对运动知觉产生的心理学描述是:物体的连续位移引起视网膜上映象的连续位移,传入某级中枢后就产生了运动知觉。据此,运动知觉必然是一种外部直接给予的经验。但是运动知觉现象并非如此简单。日常经验和心理学的实验研究,都提供了另一类运动知觉现象,在某种时空条件下,人们会从客观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上看到真切实在的运动,这就是似动知觉。这里,物理上的实际状态与心理上的感性印象并不对应,上述的对运动知觉产生的心理学描述不能刻划出似动知觉的真象。它提示人们,似动知觉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经验,对似动现象的科学解释需要越过常识的界限。2

其他似动现象1.φ现象物体本身并未移动而只是刺激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距条件下交替呈现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它是最有代表性的似动现象。实际生活中的电影和霓虹灯的运动都属于φ运动。φ运动受两个刺激物 先后呈现的时间间隔的长度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间隔时间短于0.03秒或长于0.2 秒都不会产生似动现象, 此时将会看到前者为两个刺激物同时出现,后者为两个刺激先后出现。当间隔时间为 0.06 秒时,能非常清 楚地看到φ运动,此时的似动现象叫做最适似动现象。

2.自主运动在暗室中注视一个亮点注视一段时间后,光点会古怪的动起来。

3.运动后效大多数运动都会产生朝相反方向的运动后效。典型情况是,当我们注视一会儿瀑布后,将视线移到傍边的悬崖上,悬崖看起来在向上运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