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在该模型中,表示概念的接点间通过词的语义关系相互联接,概念(接点)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以其连线的程度(距离)来表示。连线越短,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具有越多的语义相似性。激活是从某一个接点向周围其它接点扩散的过程,即:一个概念被激活,其效应就会扩散到与之相连的其它概念,激活的能量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大(或范围的扩大)而衰减。这正如一颗石头丢在水中激起的涟漪一样。
Collins和Loftus提出的模型较分层网络模型更能解释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组织方式,但它对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的描述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忽略了词汇的语音、词法和句法等方面的知识。而缺乏这些方面的词汇知识是不完整的。(Carroll,2000)因此它只能是一个概念模型而不是词汇模型。为了完善该模型的不足,Bock和Levelt于1994年提出了自己的激活扩散模型。(如图2)他们认为词汇知识应该有三个层面的内容:概念层面(词形、词义等)、句法层面(词性、基本搭配要求等)、语音层面(包含词汇的因为特征和读音等)。(Carroll,2000)最理想的词汇知识就是以这样三个层面的内容的比较完备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改进后的激活扩散模型更能反映心理词汇的本质,通过距离程度来表示的概念(包括性质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强度能解释范畴效应、相反效应和典型性效应,也可以解释启动效应
性质激活扩散模型的加工过程是很有特色的。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结点就产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结,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前面提到概念间的连线按语义联系的紧密程度而有长短之分,现在连线则又有强弱之别。连线的不同强度依赖于其使用频率的高低,使用频率高的连线有较高强度。由于激活是沿不同一的连线扩散的,当不同来源的激活在某一个结点交叉,而该结点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激活的总和达到活动阈限时,产生这种交叉的网络通路就受到评价。例如,对野鸭是鸟”作出判断,就需要进行搜索,来收集足够的肯定和否定的证据。当在“野鸭”和“鸭”之间找到上下级连线,又在“鸭”和“鸟”之间找到上下级连线,就得到足够的肯定证据对“野鸭是鸟”作出肯定判断。激活扩散模型的信息提取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它与层次网络模型不同。层次网络模型只包含搜索过程,而激活扩散模型则包含两种过程,除搜索过程以外,还有决策过程。这种决策过程也可看作计算。
从激活扩散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的保持不仅与知识的组织程度有关,而且还与知识的运用频率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决策计算有关。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由于不同的识记方式导致对识记内容加工深度也有所不同,对新知识信息加工愈充分,识记效果越好。1
应用心理词汇的组织是一个建立在语义相似性基础上的复杂的语义网络中,每个词汇都有自己的位置,并相互联系。同样,在英语词汇中,任何一个单词也都必须和一定数量的其它词汇有某种语义联系,因此,在词汇教学应善于寻找词汇之间的语义联系,并参照激活扩散模型的图式把它表示出来,以利于学生更久地保持对所学词汇的记忆。对自学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策略的小学生,更需要老师在词汇的呈现阶段和复习阶段以激活扩散模型的理论思想为指导,使进入学生永久记忆中的单词形成一个系统的、相互关联的网络模型,便于在词汇提取作业中,能够即使激活相关概念与信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