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热量资源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各种农作物的生育期都要一定的适宜温度条件,只有生长期间温度积累到一定数量,即有足够的热量资源后才能完成作物的生育过程,形成作物产量。所以,适宜温度条件和足够热量资源是保证农作物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须的环境条件。热量资源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的热效应。1

计算方法通常用气温、积温的多少和霜冻期的长短等作指标来衡量某地区的热量资源的多少。在日平均气温上升到0℃以上时,越冬作物返青生长,农事活动开始;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越冬作物停止生长。所以,可用一年中≥O℃期间的天数来衡量农时季节的长短,≥O℃期间的积温多少反映该地区农事季节中的热量资源的多少。当然也用≥10℃、≥15℃、≥20℃期间的天数和积温的多少来衡量喜温作物或热带作物生长季节的长短和热量资源的多少。1

在农业气候评价、农业气候区划以及作物气候等方面,表示热量资源的方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说哪一种最准确。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势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同样的热量资源,由于有效性不高,作物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叶就大不一样。就目前国内表示热量资源的大趋势来看,仍以各级界线温度期间的积温使用最为广泛。其他热量资源的表示方法:当量积温、光温积、综合热量指标、热量效率、玉米热量单位、温量指数。

气候变化的影响依据中国520个气象站1951~2005年的日平均温度资料,得出各年代的≥10℃、≥0℃积温和持续天数分布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气候变暖对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10℃、≥0℃积温和持续天数的总体趋势是普遍增加的。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变暖加剧,积温和持续天数增加比较明显。中国≥10℃、≥0℃积温和持续天数在东部增幅大,西部增幅小;它们的等值线在东部平原地区不断北移,从南方到北方推进速度不断加大,在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等值线变化较小,在高山和高原发现有向高海拔地区抬升的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变化已对有些地区气候带的划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3

我国热量资源的地区分布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低纬度,热量资源丰富,但因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濒临太平洋,季风环流盛行;冬季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南下频繁,夏季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北上,几乎控制了整个东部地区;加上占全国面积1/4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等大地形的影响,使得热量资源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地理分布差异较大。

中国≥10℃积温的分布趋势基本上和≥0℃积温的分布一致。≥10℃积温数值由黑龙江省北部的1650℃,到海南岛西南端9300℃,平均纬度降低1度,≥10℃积温增加 217℃,中国东北大干原全年≥10℃的积温为2000~3000℃,华北平原为3700~4500℃,长江流域以南为5000~6000℃,南岭以南为6500℃,四川盆地为5500~5800℃。内蒙古中西部2500~3500℃,新疆塔里木盆地在4000℃以上,吐鲁番盆地达到5400℃。青海柴达木盆地为1500~2000℃,藏北高原大部分地区仅为500℃,藏南雅鲁藏布江河谷为1000~2300℃,拉萨为2117℃,藏东南可达到2000~3000℃,察隅内3197℃。4

在中国北热带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台湾省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西双版纳、元江、怒江下游河谷等地带,全年逐日气温几乎都在,10℃以上,则全年≥10℃的积温值与≥0℃积温值相同。在南岭以南,≥0℃积温比≥10℃积温多300~400℃,而江南丘陵和长江流域差值高达700~900℃,到淮河流域及华北平原差值又逐步减少到500℃,东北、内蒙古以及西北为350~450℃,青藏高原的拉萨为700℃,云贵高原的丽江为 1100℃。4

重要性热量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是气候资源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温度的剧烈变化对人类健康和各种生产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气候资源分析中,热量资源通常以温度的各种统计指标来表示。2热量资源与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密切相关;尤其是农业,它是对气候资源最敏感的一个生产部门。热量资源是作物生活所必需的环境条件之一,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而且温度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完成其一定的生育期;对于不同的作物,高于其下限温度的季节长度和热量才是可以利用的热量资源;而各种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其下限温度和最适温度范围差异较大。因此,对热量资源及其潜力的估算更复杂,其重要性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