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教师期望效应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验证实验

1968年罗森塔尔教授和雅各布森(A. L. Jacobson)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又被教育界的人称之为“教师期望效应”。1

影响因素❤教师权威、1

❤学生幼稚化、1

❤教师同时在有(自觉)意识和无(潜)意识两个层面上传递信息,如利用面部表情、姿势、态度、活动方式、环境等变化去达到这个目的。1

❤教师说话语调1

❤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1

❤学生的精神状态1

相关研究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非和古德(Brophy&Good)对皮格马利翁进行了详细分析,他们认为期望效应产生的过程是: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和期望,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对教师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反应;教师的期待得到加强和印证;学生学习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提高或降低,最终在学年考试中表现出教师期望的实现。2

1975年美国教育学家布劳恩(Braun)进一步分析了效应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在原因方面布劳恩提出了身体特征、性别、学习成绩、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在过程方面布劳恩认为根据上述种种原因,教师产生一种主观印象,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就会有相应的反应,首先是对学生进行优差分组,认为某些学生优秀或笨拙,产生不同的期望。随之表现出与学生的接触量不同,赞扬和批评的量不同,激励和暗示的量不同,给学生作业的难度不同。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多,表扬多,题目难度较大,反之则较少。由此可见,这个过程中教师形成期望往往是根据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并加以过滤、评价、整合,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这个过程既受到教师自身的生理,心理,经验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的影响。2

1976年布劳恩进一步用信息论的观点构建了教师期望结果的模式,即教师期待效应模式。2

功能1、激励功能,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3

2、调整功能,即调整师生间的关系,形成认识、情感及思维上的“共振”;3

3、转化功能,即促进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观念走向现代的教育观;3

4、支援性功能,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索知识以及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如:建立良好的自信心。3

原则民主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师生是有着独立人格与尊严的个体。教学是建立在平等、合作、互助的基础上的,而期望效应正是为创造这样一种情境服务的。教师期望意味着对学生的信任、关怀、激励和挚爱,意味着师生之间的通情达理、相互理解、尊重和爱护的和谐人际关系。这是教师期望能否产生积极效应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厚爱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领悟和愉快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才可能产生心灵的感应、情感的交融,从而结出期望效应的硕果。3

适度性原则教师的期望目标必须遵循适度性原则,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理论、思想产生“共鸣”,需要有这样一些条件:它们能够通过逻辑防线、情感防线和伦理防线并能达到“最近发展区”。应该以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为客观基础,不能超出其发展的可能性,那种高不可攀的期望只能成为空想和泡影。同时,教师的期望又不能停留在学生已有的水平上,要适当高于学生已有的现实发展水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力,从而造成教师期望目标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必要张力和冲突,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向更高水平的目标发展提供动力。3

暗示性原则教师通过各种态度、表情和行为方式将其暗含的期望,以相当微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其实现多是一种无意识或者相当隐蔽的行为。教师期望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给学生的作业以特殊的评语,甲等,评以“优秀,保持下去!”凡得乙等,评以“良好,继续前进!”凡得丙等,评以“试试看,再提高点吧!”对于丁等的,评以“让我们把这个等级改进一步吧!”这种暗含期望因素的评语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心田,也如一粒石子投入心湖引起碧波荡漾和涟漪,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励,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加强学习动机具有积极作用。3

差异性原则人生来是平等的,但人生来就是不相同的,正如无法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你也无法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巨匠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依据。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承认和肯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使其每位学生都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全面、健康、活泼的发展。那种抹杀差异性的做法会践踏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发展遭到压抑。3

建议要求1、期望要合情合理。

合理就是要符合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需要,符合时代的潮流,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1

2、期望要具有可行性。

这里的可行性是指符合行为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如果从客观上讲是合理的,而主体行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种期望还是不能转化为主体需要,更不能内化为主体动力。1

3、期望要具有挑战性。

只有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超出于原有水平,但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期望,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励性。可望而不可即的或随手可得的期望都是不可取的,俗话说:跳一跳可摘到的桃子最甜。1

4、期望要内隐。

教育者的期待不应当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而应当是温情脉脉的感化;不应当是口头上的说教,而应当是满怀期望,含而不露地潜入学生的心灵。大喊大叫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1

5、期望要持久。

期望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要灰心丧气。须知学生领会,接受师长的期望,需要一个过程,在活动中作出成绩,也需要时间,任何急躁情绪,都将适得其反。1

6、不要把期望变成负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