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环境知觉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名词翻译

[拼音]

huán jìng zhī jué

[英文]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名词解释环境知觉(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指个体加工环境信息的过程。个体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感觉,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其组织成高一级的心理模式的过程。既加工当前感觉到的信息,又根据个体的当前需要和环境特征,加工记忆中储存的环境信息。前者是结构性的,后者是功能性的。

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许多种类。其核心是质量知觉,即对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好坏优劣进行评价并作出选择。评价、选择的结果成为才去和判定行动的根据。受个体过去经验、适应状况、社会经济、教育水平及时代文化、地区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分为环境危机知觉和环境污染知觉两个重要方面。

具体特点1.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再认和刺激的评定过程。

2.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3.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

环境知觉理论环境知觉理论(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是关于个体加工环境信息的理论。主要有不伦斯威克的透镜模型和E.J.吉布森的环境生态知觉理论。1

前一种理论认为,个体感觉到的信息不能准确反映现实世界,只能用来对环境作可能性判断。个体对环境的知觉就想透镜能把散乱的光线聚合成一点,首先接受环境中各种散乱的刺激,然后将其过滤,重新组合成有序、整合的知觉。通过不断地感觉经验,个体逐渐知道哪种感觉信息能更精确地反映真实环境,该种刺激在以后的知觉过程中就会占更大比重。这种理论把环境知觉看做是过去经验与当前感觉的相互作用,强调整体环境知觉的心理模型。

后一种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客观因素对物种的适应极为重要,生物体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逃避受伤和死亡以及寻找生活资源和性伙伴,都与环境条件息息相关。这就要求生物体的感知系统能精确反映、记录外部世界。因此,感知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能如实反映现实世界,感知到的信息不应是“看起来怎么样”,而应试“看到了什么”。这个过程就是环境向知觉者揭示其自身信息是正确的。个体通过探究,调整感觉输入的强度以及有选择地注意,使这些信息成为一种有效的刺激,从而实现对环境中物体功能的利用。

虽然多数环境心理学家认为布伦斯威克的透镜模型对环境知觉的影响较大,但吉布森的模型也引发了人们对演化观点的新兴趣,即强调了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