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面部反馈假设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面部反馈假设是一项基于“认为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对情绪体验具有反馈效果观点”的研究,被称为“面部反馈假设”。

简介“面部反馈假设”有着广泛的理论背景,最早可追溯到Darwin与James这两位情绪研究的先驱者,是他们的思想激发了后来的一些理论家把“反馈”的概念纳入到他们各自的有关情绪的理论中。以往对于FFH的研究,都试图回答以下一些问题:(1)面部表情对情绪体验真的具有反馈作用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2)这种反馈的模式如何?(3)面部表情对情绪体验反馈必须要以“自我知觉”作为中介吗?

尽管有关FFH研究的文献正在迅速地增加,但迄今对上述三个问题的争论仍没有休止。很明显,问题(1)最关键,它是问题(2)与问题(3)存在的基础。对问题(1)的争论具体表现在两方面:①在大量研究结果支持面部反馈现象存在的同时,相反的证据也是存在的;②David Matsumoto认为,以往研究中要被试保持一种面部模式的时间过长,而且对被试表现的面部表情模式缺乏必要的效度检验。1

面部反馈假设(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简称FFH):人为地表现某种面部表情,能导致与其相应的情绪体验的产生或增强。这种认为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对情绪体验具有反馈效果的观点,被称为“面部反馈假设”。

相关研究面部反馈对不同强度微表情识别作用的实验结合相关资料,通过利用微表情测验(JACBART),分别进行了探索面部反馈的增强对高强度微表情识别的作用以及面部反馈的增强对低强度微表情识别的作用两组实验。实验中以60名学生为样本,通过随机取样验证方法,对快乐、悲伤、惊讶、厌恶、愤怒、恐惧六种情感体现微表情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中分别测试了增强面部反馈与控制面部反馈对持续时间不同的六种微表情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

面部反馈对微表情识别的作用通过资源整合与实验分析发现,面部反馈对微表情识别具有一定的作用,增强面部反馈对高强度微表情识别没有影响作用,但是对低强度的微表情识别的准确率起到了消极作用。而这一实验结果与吴奇、申寻兵(2015)的论证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与此同时,在一般情况下,随着微表情持续的时间越长,其面部反馈呈现的识别准确率也高,不同类别的微表情,面部反馈给予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实验证明,增强面部反馈,对具有悲伤与快乐(短时间持续)情绪的微表情识别具有促进作用,而对愤怒、恐惧、惊讶以及厌恶情绪体现的微表情识别准确性相对较低。而相应的抑制面部反馈,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惊讶与厌恶情绪体现的微表情识别准确性,对其他四种情绪体现的微表情识别影响性相对较小。例如,以用嘴唇咬笔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面部反馈的作用,在行为的基础上,对微表情进行识别测试后,发现抑制面部反馈对于快乐与厌恶情感体现的微表情识别准确性起到了降低作用,识别效果不明显,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对于其他情绪体现的微表情识别则不具备较大影响作用。与此同同时,由于实验中选用的面部反馈强度相对较高,因此对情感体现较为强烈的微表情的消极影响作用较为明显。此外,试验中微表情持续时间设置为330ms、150ms、50ms三个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微表情持续时间通常不低于1/2秒,高于1/5秒(傅小兰,2013/Shen et al,2012/Ekman,P,Rosenberg,EL,2005),因此对于面部反馈在微表情识别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是否会因为延长微表情持续持续时间而出行改变,有待进一步探索。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