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一年生攀援草本,全体被白色糙硬毛和短刚毛。茎长可达6 m,具棱沟,散生硬毛,具3~5个裂的卷须。叶圆形或卵圆形,具3~5裂,裂片三角形,叶基深缺刻,叶两面微糙,长宽近等长, 5~20cm,叶柄长,有时短,具短柔毛。雄花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头状聚伞花序;花序梗长10~20 cm,具短柔毛;花梗细,具短柔毛;花托长4~5mm,具柔毛;花萼长约1 mm,披针形至锥形;花冠直径9~14 mm,暗黄色,多少具柔毛,具绿色脉,裂片三角形至披针形,约3~4 mm长;雌花较小,聚成头状,无柄,10~15朵着生在1~2 cm长的花序梗顶部。果长卵圆形,渐尖,长10~15 mm,具长刚毛,黄色或暗灰色,果实不裂,含有1枚种子。种子橄榄形、扁卵形,光滑,长7~10 mm。花期5-10月,果期6-11月[7-8]1。
生长环境刺果瓜的适应性强。刺果瓜虽然喜欢背阴的环境,但在低矮林间、悬崖底部、低地、田间、灌木丛、铁路旁、荒地等背阴或不背阴的环境中都能生存。且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率高;传播途径多等特征1。
分布范围起源:原产北美洲,后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欧洲,由于其强烈的侵占能力,许多国家将它作为有害杂草,以限制它的蔓延。
国外分布:欧洲、北美的多个国家及日本朝鲜、均有发生。
国内分布:台湾和大连已有发生报道,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地区也已发生,并开始着手研究、防治2。
主要价值最初曾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欧洲,并逃逸成为杂草。在亚洲地区,主要在日本、朝鲜发生:刺果瓜大片蔓延生长时,可覆盖于其占有区内的任何树木以及草本之上,并造成后者死亡,危害极大。中国目前该种尚处于初步扩散阶段,尚未大面积发生,但非常值得警惕3。
繁殖方法种子繁殖。
危害刺果瓜可借助邻近树木覆盖植物区域长可达25m,厚度达15m深,缠绕在作物茎杆(例如玉米、大豆)上,竞争光和养分,可导致大范围减产。另外,它是具有侵略性的攀缘植物,还可造成作物倒伏绝产。它可生长于耕地与荒地,侵袭本土植物。来自玉米产地的调查显示,该草每10M2达15—20株可导致玉米减产80% ,28—50株时玉米减产90% 一98% 。刺果瓜是1年生草本植物,每年春天萌发幼苗,至秋天就能长到5~6 m,环境适宜的地方则能长到10多米。这样的生长速度,使得它不但能迅速占领地面,争夺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的生长地,而且能向上攀援到树冠的顶端,遮盖住部分甚至整个树冠,从而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阻止其生长。为此,有刺果瓜生长的地方,不但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难以生存,连高大的乔木也受到威胁4。
防治措施春季拔苗:刺果瓜到五月上中旬陆续萌发,刚长出的幼苗和黄瓜的幼苗差不多,这时组织人力连根拔起,就可从根本上杜绝其传播。
除草剂防治:在刺果瓜幼苗期可用除草剂防治。同时利用除草剂防治田埂、水渠、道路边的刺果瓜。
全膜覆盖:全膜覆盖农田,充分利用膜下小环境封杀刺果瓜幼苗。
加强检疫:组织有关人员加强对该种有害植物的排查,加大对该植物的检疫力度,尤其对调运的粮食种子要加强检疫。
秋季烧果:秋季,刺果瓜的果实逐渐成熟,落到地上或传播到其他地方,就会在第二年繁衍出新的后代。如果把它们收集起来,用火烧掉,就会防止在原地繁衍和传播到其他地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