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多年生粗壮草本,具块茎。叶基生:叶柄长0.4-1(-1.5)米,下部具鞘;叶片较厚,绿色,心状箭形或箭形,先端锐尖、渐尖或具尾状尖头,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缘,长15-45厘米,宽10-25厘米,无斑块,后裂片长6-7厘米。花序柄长40-50厘米,光滑。佛焰苞长10-25厘米,管部短,黄色;檐部略后仰,锐尖或渐尖,具锥状尖头,亮白色,有时带绿色。肉穗花序圆柱形,长6-9厘米,粗4-7毫米,黄色:雌花序长1-2.5厘米;雄花序长5-6.5厘米。子房3-5室,渐狭为花柱,大部分周围有3枚假雄蕊。浆果短卵圆形,淡黄色,直径1-1.2厘米,有宿存花柱;种子倒卵状球形,直径3毫米。花期2-3月,果8-9月成熟。1
生长习性马蹄莲原产南非,现世界各地广为栽培的新品种不断涌现。它既怕寒冷,又畏炎热和高温,高温季节地上部分枯萎,地下部分根茎进入休眠,若温度适宜马蹄莲可周年开花,但以休眠后再种植的种球开花繁茂。北方温室栽培花期在11月至翌年5月。切花耐水养,观赏期冬天15~20天,夏季7~10天。2
分布情况北京、江苏、福建、台湾、四川、云南及秦岭地区栽培供观赏。原产非洲东北部及南部。1
环境要求温度
性喜温暖,不耐寒,忌高热。生长期适温12~25℃,高于25℃或低于12℃,生长缓慢,切花产量及茎的长度都会降低,高温、低温时间略久,挺叶半休眠,高于30℃低于9℃地上部分逐渐枯萎休眠0℃时,根茎会受冻死亡。
水分
马蹄莲喜湿,不耐干旱。
光
马蹄莲对日照长短的反映不敏感,属中性植物,但对光照度有一定要求,较喜光,也略耐阴,冬季如光线不足,则着花少或完全无花,并且植株的抗性降低。
土壤
喜疏松肥沃、腐殖质含量丰富的沙质壤土或壤土,土壤pH值6~6.8为佳。2
主要品种目前常见栽培的有三个品种。(1)白梗马蹄莲 块茎较小,生长较慢。但开花早,着花多,花梗白色,佛焰苞大而圆。(2)红梗马蹄莲花梗基部稍带红晕,开花稍晚于白梗马蹄莲,佛焰苞较圆。(3)青梗马蹄莲块茎粗大,生长旺盛,开花迟。花梗粗壮,略呈三角形。佛焰苞端尖且向后翻卷,黄白色,体积较上两种小。除此之外,同属还有常见的栽培种,如黄花马蹄莲:深黄,花期7月-8月份,冬季休眠;红花马蹄莲:矮生,花期6月份;银星马蹄莲:叶具白色斑块,佛焰苞白色或淡黄色,基部具紫红色斑,花期7月-8月份,冬季休眠;黑心马蹄莲:深黄色,喉部有黑色斑点。
繁殖方法分株繁殖
主花期过后或休眠期过后,将丛生的健壮母株的块茎挖出,根据原块茎大小及芽点多少,把一丛切分成2~3丛,每丛要带2~3个芽点,另行栽种,正常管理 3个月即可开花。
子球繁殖
把休眠期块茎挖出,正常分株后,还可切下一些较小的块茎。这些小块茎要露地栽培1~2年才能做开花球。
秋季封冻前,整地做床用普通园土栽培子球,子球生长慢如改用培养基质,则大部分子球当年即可形成开
花球。培养基质用珍珠岩或粗沙、腐殖土和泥炭各1份。此外,种植子球时,每100m²培养床要施入磷酸二铵10Kg,硫酸亚铁1Kg,高床或低床均可。
早春,土壤解冻后,尽早栽培种球。1cm以上子球栽植密度为10cm,深度为5cm ,小于1cm子球可撒播,密度在5cm左右即可覆土深度2~3cm。
栽培后要及时灌水,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时要追施化肥,每10~15d一次,应按氮磷钾1:1:1的完全肥料配成0.5%的水溶液。
子球亦有高温休眠习性,休眠期要减少甚至停止水肥供应。也可采用遮光率为30%~50%的遮阳网降温或用松针和阔叶树落叶等覆盖物降低土温,保证较长的生长季有利于子球长大。
生长期如有花茎出现,应及早除掉,使养分集中,供块茎生长。至秋季或盛夏高热季,地上部分干枯时,起球分级贮藏。
组织培养繁殖
马蹄莲组培繁殖应用的外植体为嫩叶及带芽点块茎。培养条件:光照度1000~1500lx,光照时间为12~16h,温度15~25℃。
诱导培养基:MS+BA1mg/L+NAA0.1mg/L
继代培养基:MS+BA5-10mg/L+NAA0.2-0.5mg/L
生根培养基:1/2MS+IBA1-2mg/L
当组培苗根系长到1~2cm时,打开瓶口炼苗2~3d后上盆,基质用充分消毒过的珍珠岩和草炭土1:1混合物。然后将盆放在塑料棚下,保湿相对湿度90%~100%,保温温度20℃左右7d后去覆盖物,正常养护1年左右,小苗可开花。
播种繁殖
马蹄莲可播种繁殖,但因自然结实率较低,种子不易采到,如播种繁殖,可选留健壮母株,人工辅助授粉,种子成熟后即可采收。采后即播发芽适温20℃左右,4周左右幼芽出土,2~3片真叶时移植.在优良的栽培管理条件下,二年能养成开花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