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反厄尔尼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反厄尔尼诺现象,又称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基本信息“反厄尔尼诺”的字面意思是"圣女",它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从20世纪初到1992年期间,反厄尔尼诺现象共发生了19次,大约每3年~5年发生一次,但也有时间间隔达10年以上的。反厄尔尼诺多数是跟在厄尔尼诺(El Niño)之后出现的,前述19次反厄尔尼诺现象,有12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反厄尔尼诺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再现现象,其特征恰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指的是洋流水温反常下降。反厄尔尼诺与厄尔尼诺现象已都成为预报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

从近50年的结果来看,这种现象发生的频率少于厄尔尼诺,强度也比厄尔尼诺弱,持续时间则大多数为偏长。反厄尔尼诺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水偏多。相反,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有关资料分析表明,在反厄尔尼诺期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活动的台风和影响我国的台风都比较多,而在厄尔尼诺期间却出现相反的情况。在反厄尔尼诺年份,西太平洋(包括南海)台风总数平均为26.2个,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数为7.4个,而厄尔尼诺年份平均为21.4个和5.2个。

造成台风偏多的原因,一是西太平洋海表水温相对比较高,二是西太平洋上空的空气对流相对比较旺盛,三是横贯在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紧靠着副热带高压南侧的热带辐合带的位置也偏北,而台风相当多数是在辐合带中的低压或云团发展起来的。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台风的活动。

反厄尔尼诺的发生与赤道偏东信风加强有关。偏东信风加强,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堆积,成为全球水温最高的海域。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比较暖的海水向西输送后,深层比较冷的海水就来补充,因此造成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偏低,从而引发反厄尔尼诺现象。

反厄尔尼诺与厄尔尼诺现象已都成为预报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反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前一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因此反厄尔尼诺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上80年代以来,先后在1984年至1985年、1988年至1989年和1995年至1996年出现过反厄尔尼诺现象。

产生机理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反厄尔尼诺现象。

研究历史自1949年有记录以来,1949年-1951年、1954年-1956年、1964年-1966年、1970年-1972年、1973年-1975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7年-2009年初、2010年7月-2012年初都发生了反厄尔尼诺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

1984年-1985年、1992年-1993年、1995年-1996年,2006年发生的反厄尔尼诺现象较弱。

2011年反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太平洋海域开始加强。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预计,2016年秋季和冬季出现反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为75%。2016年末或出现影响轻微的反厄尔尼诺现象1。

2015年至2016年强厄尔尼诺现象已于今年5月结束,但今年第三季度将可能出现弱反厄尔尼诺事件。2

发生实例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反厄尔尼诺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1997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中国附近海洋变暖)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反厄尔尼诺现象(中国附近海水变冷)。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这次反厄尔尼诺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反厄尔尼诺也会造成气候异常。

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目前的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反厄尔尼诺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

一般来说,由反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反厄尔尼诺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

“反厄尔尼诺”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度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反厄尔尼诺”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

影响反厄尔尼诺对我国东北夏季气温有影响。在反厄尔尼诺年份,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为偏高,而在厄尔尼诺年份,夏季气温往往偏低。东北是我国主要产粮地之一,气温变化对那里的粮食产量有一定影响。

反厄尔尼诺对我国华北汛期降水也有影响。在反厄尔尼诺期间,华北汛期降水量容易偏多,而厄尔尼诺年份华北降水量容易偏少,其原因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有关。反厄尔尼诺年份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有利于形成华北汛期多雨的大气环流形势,而厄尔尼诺年份则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不利于建立华北汛期多雨的环流形势。

反厄尔尼诺现象往往追随厄尔尼诺现象到来。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在上涨期结束后,反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到来,在反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的12个月中,大多数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已经在较低水平。反厄尔尼诺现象的另一重要影响是异常高水平的市场波动。一般来说,反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程度越大,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程度就会越大。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亮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

评论
通辽市科尔沁区科尔沁街道民航社区
大学士级
了解
202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