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风蚀,即风的侵蚀作用,指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磨蚀并被带走的过程。1风吹过地表时,产生紊流,使沙离开地表,从而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称为吹蚀作用;风沙流紧贴地面迁移时,沙砾对地面物质的冲击、摩擦的作用,称为磨蚀作用。风蚀作用在风日多、风速大的干燥区极为盛行。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称为风蚀壁龛;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长期风蚀,易形成柱状,称风蚀柱,或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形成宽广而轮廓不大明显的风蚀洼地,它们多呈椭圆形,成行分布,并沿主要风向伸展;干旱、半干旱区的耕地如无防风设施,很易受到风蚀,土粒吹蚀后形成风蚀沙地,沙粒及岩石碎屑吹蚀后,石砾或基岩裸露,称为砾漠或石漠(又称戈壁。)
主要形态风力作用下土壤颗粒主要有3种运动类型:跃移、悬移和滚动。5
跃移当中等粒子(100~500μm)被驱动时,在短时间内它们进入风流中,随后由于重力又落下来,促使它们碰撞并加入到其他土壤颗粒的运动中,这种输送方式叫做跃移。由于土壤颗粒的巨大作用,跃移是植物伤害的主要原因。5
悬移指来自于很小土壤颗粒的垂直和水平运动,在跃移和直接风力作用下,直径100μm或更小的颗粒将被刮起来,悬浮到风中随风输送;在远距离搬运过程中,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