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浮冰是指不与海或江河岸、岛屿、海或江河底部等冻结在一起,在海或江河中漂泊不定,能随风、水流、海浪的影响而漂浮的冰。1
浮冰又称漂流冰或流冰,是表面海水温度降至一1.8℃(海水的冰点)以下时,形成可浮于海面的稠密油脂状冰。浮冰在全球热平衡和热盐循环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继而影响全球气候。2
形成原因浮冰是海水冻成的海冰。在秋季,当表面海水温度降至一1.8℃(海水的冰点)以下时,先出现针状或薄片状冰晶,冰晶浮上表面,形成稠密的油脂状冰。经进一步冻结,积聚成薄片状的尼罗冰。随着降温,海水在尼罗冰的底部继续冻结,形成向下生长的柱状冰晶,逐渐增长成为直径几米的冰盘。在风和波浪的作用下,冰盘相互粘结、叠加,最终形成厚度达几十厘米、连续的海冰层。极地浮冰所覆盖的面积最大可达地球表面积的13%。即使是在极圈之外的波罗的海(Baltic Sea)、里海(Caspian Sea)和鄂霍次克海(OkhotskSea),冬季也有浮冰出现。
与淡水冻结成的冰体不同,海冰是一种含大量孔隙和通道的、固一液两相共生的混合体。在海冰形成过程中,生长的冰晶会排出盐分,形成高浓度盐水(卤水)。不含盐分的多边形冰晶体,按晶架结构紧密的排列在一起,卤水和空气被封闭于两个或多个冰晶体晶壁之间,形成了球形或长筒形的盐囊或卤水胞。卤水沿着冰晶体之间的缝隙下移,使得多个卤水胞单元彼此相连,既形成所谓的盐水通道或卤道(brine channel)。卤水的盐度可达普通海水的3~5倍,海冰的温度越低,卤水的盐度越高。此外,海冰形成的时间越长,由于卤水的外逸,海冰的整体盐度也会逐渐降低。2
分类冰型分类浮冰冰型可分为初生冰、冰皮、尼罗冰、莲叶冰、灰冰、灰白冰、白冰、一年冰和多年冰九种。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① 初生冰是由海水直接冻结或在海面上降雪而成的,多为晶状、针状、薄片状、糊状和海绵状。海面呈灰暗色且无光泽,遇微风不起波纹。
②冰皮是由初生冰或在平静的海面上直接冻结而成的,其表面平滑而湿润,色灰暗,面积较饼冰为大,厚度小于5cm,能随波起伏,遇风浪易破碎。
③尼罗冰是指厚度小于10cm的有弹性的薄壳层,表面无光泽,在波浪和外力作用下易弯曲和破碎,并能产生“指状”重叠现象。
④莲叶冰是指直径为30~300cm、厚度为10cm以内的圆形冰块。由于彼此相互碰撞而具有隆起的边缘。可由初生冰冻结而成,也可由冰皮或尼罗冰破碎而成。
⑤灰冰是指厚度为10~15cm的冰盖层、由尼罗冰发展而成,比尼罗冰的弹性小,表面平坦湿润,多呈灰色。易被涌浪折断,受挤压时多发生重叠。
⑥灰白冰是指厚度为15~30cm的冰层,由灰冰发展而成,表面较粗糙,呈灰白色,受挤压过大时多形成冰脊。
⑦白冰是指厚度为30~70cm的冰层、由灰白冰发展而成,表面粗糙,大多呈白色。
⑧一年冰是指厚度为70~200cm,时间不超过一个冬天的冰,由白冰发展而成。
⑨多年冰(用My表示)至少经过一个夏天而未融尽的冰,厚度多在2m以上。由于它比一年冰厚且松,露出水面部分较高。3
特征分类浮冰外貌特征随天气变化的冷暖及所在海区的水文、地形等因素不同而不同。浮冰表面特征分平整冰、重叠冰、冰脊、冰丘、覆雪冰、覆水冰及蜂窝冰等七种,简单介绍如下:
平整冰是指冰面较平整,未受变形作用影响的海冰,或只有冰瘤或冰块挤压冻结的痕迹;重叠冰是指冰层相互重叠,但重叠面的倾斜度不大;冰脊是指碎冰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冰块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形成的山丘状的堆积冰;冰丘是指在风、浪、流的作用下,冰块杂乱地重叠在冰面上,呈直立或倾斜状态;覆雪冰是指表面有积雪的冰;覆水冰是指冰面上覆有融水的海冰;蜂窝冰是指处于融化阶段后期的冰,其中有许多因融化而成的水孔。3
密集度分类根据海区中浮冰的密集度(海冰覆盖面积与海区总面积之比)分为:开阔海面(海冰密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