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俗称小白蛾,是近年来中国新发生的一种虫害,危害番茄、黄瓜、辣椒等蔬菜及棉花等众多作物。别看烟粉虱体长不到1毫米,但它引起的危害却不容轻视。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的害虫。原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往来,烟粉虱借助花卉及其他经济作物的苗木迅速扩散,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并暴发成灾,现已成为美国、印度、巴基斯坦、苏丹和以色列等国家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形态特征(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1~5. 温室白粉虱成虫、成虫前翅、卵、若虫和蛹; 6~7. 烟粉虱前翅和蛹
成虫体
雌虫体长0.91 ± 0.04 mm 翅展2.13 ± 0.06 mm;雄虫体长0.85 ± 0.05 mm, 翅展1.81 ± 0.06 mm。虫体淡黄白色到白色,复眼红色,肾形,单眼两个,触角发达7节。翅白色无斑点,被有蜡粉。前翅有二条翅脉,第一条脉不分叉,停息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足3对,跗节2节,爪2个。
卵
椭圆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卵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内,卵初产时淡黄绿色,孵化前颜色加深,呈琥珀色至深褐色,但不变黑。卵散产,在叶背分布不规则。
幼虫
(1~3龄):椭圆形。1龄体长约0.27 mm,宽0.14 mm,有触角和足,能爬行,有体毛16对,腹末端有1对明显的刚毛,腹部平、背部微隆起,淡绿色至黄色可透见2个黄色点。一旦成功取食合适寄主的汁液,就固定下来取食直到成虫羽化。2、3龄体长分别为0.36 mm和0.50 mm,足和触角退化至仅1节,体缘分泌蜡质,固着为害。
蛹
(4龄若虫):解剖镜观察:蛹淡绿色或黄色,长0.6~0.9 mm;蛹壳边缘扁薄或自然下陷无周缘蜡丝;胸气门和尾气门外常有蜡缘饰,在胸气门处呈左右对称;蛹背蜡丝有无常随寄主而异。制片镜检:瓶形孔长三角形舌状突长匙状;顶部三角形具一对刚毛;管状肛门孔后端有5~7 个瘤状突起。
评价
烟粉虱不同生物型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很难区别,有人用第4龄若虫后期(或称“蛹”)上的第4前亚缘毛、尾气门的蜡缘饰作为区别A型和B型烟粉虱的特征。A型有61.7%的个体有第4前亚缘毛,尾气门的蜡缘饰超出尾毛间宽度,而B型93.8%的个体不具有第四前亚缘毛,尾气门的蜡缘饰不超出尾毛间宽度。B型烟粉虱为害西葫芦可形成典型的银叶病症状,而非B型烟粉虱为害西葫芦则不出现银叶病症状。1
生活习性烟粉虱
烟粉虱的生活周期有卵、若虫和成虫3个虫态,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因地而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每年发生11~15代,在温带地区露地每年可发生4~6代。田间发生世代重叠极为严重。在25ºC下,从卵发育到成虫需要18~30 d不等,其历期取决于取食的植物种类。椐棉花上饲养,在平均温度为21ºC时,卵期6~7 d,1龄若虫3~4 d,2龄若虫2~3 d,3龄若虫2~5 d,平均3.3 d,4龄若虫7~8 d,平均8.5 d。这一阶段有效积温为300日度。成虫寿命18~30 d。有人报道烟粉虱的最佳发育温度为26~28ºC。烟粉虱成虫羽化后嗜好在中上部成熟叶片上产卵,而在原为害叶上产卵很少。卵不规则散产,多产在背面。每头雌虫可产卵30~300粒,在适合的植物上平均产卵200粒以上。产卵能力与温度、寄主植物、地理种群密切相关。
在棉花上每头雌虫产卵48~394粒。在28.5ºC以下,产卵数随温度下降而下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棉花品系的烟粉虱在恒温和光照条件下,低于14.9ºC时不产卵。烟粉虱的死亡率、形态与植物成熟度有关。有报道称在成熟莴苣上的烟粉虱一龄若虫死亡率为100%,而在嫩叶期莴苣上其死亡率58.3%。在有茸毛的植物上,多数蛹壳生有背部刚毛;而在光滑的植物上,多数蛹壳没有背部刚毛;此外还有体型大小和边缘规则与否等的变化。
烟粉虱对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的危害症状,叶菜类如甘蓝、花椰菜受害叶片萎缩、黄化、枯萎;根菜类如萝卜受害表现为颜色白化、无味、重量减轻;果菜类如番茄受害,果实不均匀成熟。烟粉虱有多种生物型。据在棉花、大豆等作物上的调查,烟粉虱在寄主植株上的分布有逐渐由中、下部向上部转移的趋势,成虫主要集中在下部,从下到上,卵及1~2龄若虫的数量逐渐增多,3~4龄若虫及蛹壳的数量逐渐减少。
烟粉虱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寄生性天敌有45种,捕食性天敌62种,病原真菌7种。在我国寄生性天敌有19种,捕食性天敌18种,虫生真菌4种。它们对烟粉虱种群的增长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1
寄主烟草、番茄、番薯、木薯、棉花、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茄科、锦葵科等。
5月上旬部分迁入烟田,温、湿度适宜,烟粉虱即对烟草造成严重为害。秋季又回到蔬菜及杂草上为害。成虫喜在等断嫩叶上为害,卵产在叶背。2
流行动态2000年,烟粉虱在我国北方部分省市和广东省发生严重。据调查,河北省自8月上旬开始,烟粉虱在全省爆发,8月14日前后在沧州、衡水、石家庄、廊坊等市区出现高密度种群,检测密度高达每平方米30-50头,似烟雾状,持续半月有余。在田间,茄子单叶有虫200-500头,最高达千余头,白菜单株虫量1200头,黄瓜单株5000头。衡水、沧州9月份调查,棉田每叶有虫50头左右,多的上百头甚至数百头。冬季转移进入棚室为害,保护地黄瓜、番茄、芹菜等作物上虫量高达百株上万头甚至数万头。山东省反映烟粉虱发生严重,重点在7-8月,主要危害棉田,单叶有虫10头左右,人在棉田行走烟粉虱起飞象一层白雾。北京9月烟粉虱在南部地区发生严重,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叶菜和双子叶杂草,对黄瓜、番茄、茄子、甜瓜和西葫芦的为害,造成损失达七成以上。新疆棉田由于烟粉虱的为害,棉花、棉絮布满蜜露,纤维受到严重污染,煤污病十分严重。广东省反映部分地区烟粉虱大爆发,佛山市植保站调查东郭叶片单叶有虫100-300头,多的达1500头,白瓜上每叶140-320头,多的达到600头。
烟粉虱1997年在广东省东莞发生,并逐年加重,至2000年不少地区大发生。1998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的一品红上发现烟粉虱,随后在石河子、哈密、库尔勒、克拉玛依等地花卉上陆续发生。1999年在吐鲁番发现其为害棉花,造成煤污病。在北京,烟粉虱对番茄、黄瓜、茄子、甜瓜和西葫芦的为害严重。由此可见,2000年烟粉虱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发生。1
危害奥秘主要危害作物: 棉花、烟草、番茄、番薯、木薯、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茄科、锦葵科等。
检疫分类 内检(省级、农业)
烟粉虱,学名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属同翅目,粉虱科。
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入侵物种之一,在入侵过程中对中国以及其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农作物造成毁灭性危害。一项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完成的研究揭示,这一害虫的交配行为能帮助其入侵土著烟粉虱种群的领地,将危害性不大的土著烟粉虱灭绝并予以取代。
研究人员报告说,烟粉虱的成功至少部分因为它们与土著烟粉虱共存后,繁殖速度更快,它们同时还抑制土著烟粉虱的繁殖率。
这项研究显示,行为机制在动物入侵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了解入侵过程对害虫管理很重要,因为这能帮助研究人员就外来害虫入侵以及取代土著近缘生物的范围和速度作出准确预警。烟粉虱包括许多不同的遗传群或“生物型”。B型烟粉虱可能起源于地中海—小亚细亚地区,并且传播到世界大多数地方,被认为是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农业害虫。伴随观赏性植物和其他植物的运输,该害虫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入侵到澳大利亚,90年代中期入侵到中国。它通过取食植物汁液和传播病毒危害多种农作物。
中国杭州市浙江大学的刘树生说:“我们文章中报道的这一入侵害虫目前正给中国的农业和环境造成很严重的破坏。由于中国的农业比许多发达国家更脆弱,我预计其带来的损害会更严重,而且会持续多年。我们刚做了3天的大田调查,便很痛心地看到由于这个害虫以及它传播的病毒的危害,有些种植西红柿的菜农很可能面临绝收。”
为了监测B型烟粉虱的行为,在这一害虫入侵和取代两个地区的土著烟粉虱的过程中,刘树生和他的同事分别于2004年到2006年在中国,以及1995年到2005年在澳大利亚,对烟粉虱种群进行了野外系统采样调查。
他们还进行了种群实验研究,用笼罩植物的方法模拟取代过程,而且他们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录像系统来观察和分析昆虫的运动,以及外来烟粉虱和土著烟粉虱之间的交配互相作用。
文章作者发现了被他们称为入侵烟粉虱和土著烟粉虱之间的“非对称交配互作”:当与土著烟粉虱共存时,B型烟粉虱雌成虫与雄成虫之间的交配更频繁,卵子受精率提高,产下更多的雌性后代。而且,尽管B型烟粉虱雄虫不与土著烟粉虱雌虫交配,但是它们向土著烟粉虱雌虫求爱,干扰了土著烟粉虱雄雌性之间的交配。1
为害症状烟粉虱直接刺吸植物汁液,导致植株衰弱,若虫和成虫还可以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的产生,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另外,烟粉虱还可以在30种作物上传播70种以上的病毒病,不同生物型传播不同的病毒。烟粉虱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为害症状:叶菜类如甘蓝、花椰菜受害表现为叶片萎缩、黄化、枯萎;根茎类如萝卜受害表现为颜色白化、无味、重量减轻;果菜类如番茄被害表现为果实成熟不均匀,西葫芦表现为银叶;在花卉上,可以导致一品红白茎、叶片黄化、落叶;在棉花上,使叶正面出现褐色斑,虫口密度高时有成片黄斑出现,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
防治方法防治要点(1)培育无虫苗 育苗时要把苗床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先彻底消毒,幼苗上有虫时在定植前清理干净,做到用做定植的棉苗无虫。
(2)用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当每株棉有粉虱0.5—1头时,每株放蜂3—5头,10天放1次,连续放蜂3—4次,可基本控制其为害。
(3)注意安排茬口、合理布局 在温室、大棚内,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等不要混栽,有条件的可与芹菜、韭菜、蒜、蒜黄等间套种,以防粉虱传播蔓延。
(4)早期用药在粉虱零星发生时开始喷洒20%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灭螨猛乳油1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4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5)棚室内发生粉虱可用背负式或机动发烟器施放烟剂,采用此法要严格掌握用药量,以免产生药害。
(6)对来自热带、非洲各岛屿及印度的木薯插条,必须进行灭虫处理,以防该虫传播蔓延。
(7)在整地时候使用微生物制剂深三尺+化学制剂吡虫啉进行基施,能够有效预防烟粉虱
防治方法粉虱具有寄主广泛,体被蜡质,世代重叠,繁殖速度快,传播扩散途径多,对化学农药极易产生抗性等特点,给对其防治造成很大困难,因而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特别是要加强冬季保护地的防治。
1. 农业防治: 温室或棚室内,在栽培作物前要彻底杀虫,严密把关,选用无虫苗,防止将粉虱带入保护地内。结合农事操作,随时去除植株下部衰老叶片,并带出保护地外销毁。种植粉虱不喜食的蔬菜,如芹菜、蒜黄等较耐低温的蔬菜。在露地,换茬时要做好清洁田园工作,在保护地周围地块应避免种植烟粉虱喜食的作物。
2. 物理防治: 粉虱对黄色,特别是橙黄色有强烈的趋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方法是用纤维板或硬纸版用油漆涂成橙黄色,再涂上一层粘性油(可用10号机油),每667m2,设置30~40块,置于植株同等高度。7~10 d,黄色板粘满虫或色板粘性降低时再重新涂油。
3. 生物防治: 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是烟粉虱的有效天敌,许多国家通过释放该蜂,并配合使用高效、低毒、对天敌较安全的杀虫剂,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大发生。在我国推荐使用方法如下:在保护地番茄或黄瓜上,作物定植后,即挂诱虫黄板监测,发现烟粉虱成虫后,每天调查植株叶片,当平均每株有粉虱成虫0.5头左右时,即可第一次放蜂,每隔7~10 d放蜂1次,连续放3~5次,放蜂量以蜂虫比为3︰1为宜。放蜂的保护地要求白天温度能达到20~35ºC,夜间温度不低于15ºC,具有充足的光照。可以在蜂处于蛹期时(也称黑蛹)时释放,也可以在蜂羽化后直接释放成虫。如放黑蛹,只要将蜂卡剪成小块置于植株上即可。
此外,释放中华草蛉、微小花蝽、东亚小花蝽等捕食性天敌对烟粉虱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美国、荷兰利用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制剂防治烟粉虱,美国环保局在推广使用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GHA菌株防治烟粉虱。
**4.**化学防治: 作物定植后,应定期检查,当虫口较高时(有的地方,黄瓜上部叶片每叶50~60头成虫,番茄上部叶片每叶5~10头成虫作为防治指标),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每公顷可用99%敌死虫乳油(矿物油)1~2 kg,植物源杀虫剂6%绿浪(烟百素)(nicotine+tuberostemonine+toosendanin)、40%绿菜宝(abamectin+dichlorvos)、10%扑虱灵乳油、25%灭螨猛乳油、50%辛硫磷乳油750 ml,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500 g,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75 g,20%灭扫利乳油375 ml,1.8%阿维菌素乳油、2.5%天王星乳油、2.5%功夫乳油250 ml,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80 g,加水750 L喷雾。
此外,在密闭的大棚内可用敌敌畏等熏蒸剂按推荐剂量杀虫。
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应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并要根据推荐浓度,不要随意提高浓度,以免产生抗性和抗性增长。同时还应注意与生物防治措施的配合,尽量使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选择性农药。
地理分布世界烟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主要害虫,首先报导于1889年,在希腊的烟草上发现,命名为我国的烟粉虱。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很多国家均有分布。80年代以前,主要在一些产棉国入苏丹、埃及、印度、巴西、伊朗、土耳其、美国等国的棉花上造成损失;80年代以后,在蔬菜、花卉上也发现此虫危害,入也门的西瓜、墨西哥的番茄、印度的豆类、日本的花卉(一品红)均遭受严重危害。
中国记载于1949年,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陕西和台湾等地,在新疆、河北、天津、山东、北京和山西也已发现,逐年严重呈爆发趋势。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