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持续农业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持续农业”一词用来表示一种既能生产出足够的食物和纤维以满足当今人类的需要,而又不破坏甚至能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从而保持农业长期持续发展、满足后代需要的农业系统。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针对各国农业迅速发展而使世界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问题而提出来的对策性措施。2

持续农业强调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再生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减少不利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和其他风险给农业带来的危害,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它与有机农业的共同之处是强调可再生资源如水、养分等的永久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主要的不同是持续农业并不排斥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而是把它们作农业措施的必要补充;有机农业则强调避免使用农药和化肥,而用动物粪肥、绿肥豆科作物和有机废物、矿质岩石等代替,农药也以耕作、覆盖和生物控制等自然防治措施替代。在持续农业中,农药、化肥和农业机械等仍占一定的地位。但不像传统农业对它们的依赖。化肥的用量减少,作物所需的养分主要由豆科作物、植物残茬、绿肥和当地有效的有机废物提供。病虫害主要靠轮作、覆盖和生物防治等自然技术控制,农药只是病虫害综合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只有在自然控制没有效果时才使用农药,而且选用的农药也是低残毒、容易被微生物彻底分解的品种。这既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也节约了能量,减少或避免了潜在的污染。生长调节剂和机械的应用会减少持续农业的劳动力需求。但与传统农业比较有保守的趋势,并在探索更有效的机械。持续农业在资源环境保护与保持最佳生产力和减少劳动力投入之间维持一个平衡。3

发展目前,发展持续农业巳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持续农业就是使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就是持续农业。1980年,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第一次提出“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7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提出“2000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的丹波斯召开了持续农业与环境会议。1993年5月,第一次在中国举行了国际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研讨会,对于国内外的进展情况,提出了具体行动的建议。

生产方法(1)采用作物轮作制,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为土壤提供替代氮源,减少土壤流失,减少农业化学品污染水源的危险性。

(2)实行对自然系统、农民及农村居民或消费者无害的病虫害控制战略。其中包括病虫害综合管理技术,即采用遥感侦察、抗病栽培品种、调整播种时间和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以减少对杀虫剂的需要量。

(3)使用机械的和生物的方法控制杂草,采用更加有效的水土资源保护技术,施用厩肥和绿肥,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肥力程度。

(4)选用对人类、动物及环境无大危害的合成化学品,以保证环境质量和食物安全。2

基本功能(1)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高商品率的农产品,使剩余劳动力有转移的可能;

(2)提高土地生产力,主要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3)产品质量优良,满足广大市场消费需求;

(4)生态良性循环,缓解人地矛盾,确保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

(5)提高抗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社会、经济、政治稳定,建立农业的风险保障体系。

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在于:

(1) 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重点做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2)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依法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海洋等国土资源。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推进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3)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水利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下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重视中小河流整治,加快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鼓励农村集体、农户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

(4)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大力植树种草,推进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等生态工程建设,抓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天然林保护工程,绿化荒地,有计划、分步骤退耕还林还草,严禁新的毁林毁草开垦,提高国土森林覆盖率。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加强草原建设,防止超载放牧,遏制草原退化和荒漠化。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保护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

(5)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重视农村污染的治理。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加快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继续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治理。健全环境、气象和地震监测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