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简介
科学园区(Scientific Area)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产业结构改造和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在本国境内划出的,以新兴工业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高科技产业的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区域。1
发展历程世界“科学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五十年代自发形成到八十年代蓬勃发展的过程。纵览世界科学园区的发展历史,大概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51—1980年):科学园区的缓慢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以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学园区为代表,是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起步、初创阶段。第二阶段(1980—1990年):科学园区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有:科学园区发展较快,10年间新增科学园500多个,使世界科学园总数达到641个;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创办科学园,使科学园分布扩大到34个国家和地区,当然主要仍分布在发达国家。科学园区在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带动作用。第三阶段:(九十年代以来)科学园区的稳定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科学园区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和发展,如中国内地在八十年代后期创办科学园的基础上继续兴办,建立了53个国家级科学园、几百个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且涌现出像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等一些有相当知名度的科学园区。1
地区分布可以将科学园的分布划分为北美、西欧、东亚和其他地区。北美是科学园的发源地,而且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美国的主要分布在加利福尼亚洲、北卡罗来纳州、马萨诸塞州和得克萨斯州等4个地区,加拿大的主要分布在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渥太华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智力密集地区。北美地区的科学园以美国科学园为典型代表,它是纯市场经济的产物。西欧的科学园比较密集,西欧的科学园主要以发展本土高科技为主要特征,是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的产物。北欧地区也相继建立了一批科学园。东亚地区是科学园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其中日本、中国(包括台湾)、韩国则是科学园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个地区的科学园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大多为政府规划的产物。其他地区如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前苏联的东欧国家,以色列、巴西、印度、阿根廷、新加坡、马亚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建立了科学园。1
发展类型“科学园区”是泛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不同形式、名称各异的各种科技型经济特区。它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孵化器(创业中心):它是指专为企业技术创新优化环境,培育创新型、技术密集型小企业,使其风险降到最小的组织形式。它规模小,一般由孵化场地、多种服务设施以及行政、经营管理人员构成。如美国创业中心、加拿大创业中心、澳大利亚创业中心、中国创业中心等;1
科学城:它在建设初期呈现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聚集地,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后发展成为将科研、教学、生产、社会管理与服务结合一体的新型城市。如前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日本的筑波科学城。1
科学园:它以大学为核心,通过校园土地出租等多种方式吸引企业进入从事研究开发和中间试验,促进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知识普及于一体。如美国斯坦福研究园、英国剑桥科学园、中国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1
科学工业园:它主要是指通过原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企业和科研机构,以进行工业生产的基地。如法国的格勒诺尔科学工业园和韩国大德研究园地等;1
高技术产业带:它是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高技术产业及科研机构大规模的集结地,是具有较广地域和高技术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全功能,集科研、服务、销售机构于一体的地带。如美国的硅谷、128号公路,英国的M4号公路和加拿大的北硅谷等。1
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它是在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提供优良投资环境和研究环境,以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智力为主,将国外的先进技术转化为本国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化的基地,其高技术产品主要供出口。如新加坡肯特岗科学工业园和英国苏格兰硅谷等;1
技术城:它是将产、学、研、住结合在一起的以原有地方城市为母城,充分利用母城的各种有利条件,按全新设想建设的,环境优美的、与母城形成整体城市生活圈的新兴城市。如日本熊本技术城、法国里尔技术城和意大利瓦兰扎诺技术城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