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猪带绦虫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猪带绦虫属人畜共患的寄生虫。幼虫也可侵入人体。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中间寄主为猪故得名。被寄生的猪肉通称“米猪肉”、“豆猪肉”或“珠仔肉”。人是该虫唯一的终宿主。成虫寄生于人的肠道,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或者便秘等症状。如果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其危害性比成虫大得多,严重者导致死亡。吡喹酮、氯硝柳胺或槟榔驱虫有效。轻度感染囊尾蚴的猪肉要经无害处理后才能出售,但是肉的质量大大降低;感染严重的猪肉必须销毁。

简介猪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是由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的幼虫囊尾蚴(Cysticercus ceUulosae)寄生于人或猪等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中非、南非、拉丁美洲、东亚和南亚等地区,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吉林、云南、河南、河北、山东和广西等31个省(市、自治区)。据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我国猪带绦虫的感染率为0.112%.局部地区高达0.66%~6.00%。感染人数126万,囊虫的感染率为0.14%~3.20%,感染人数300万。2.30%~25.00%的猪带绦虫病患者由于自身感染而伴有猪囊尾蚴寄生。该病常用吡喹酮、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等化疗药物进行防治,但是长期使用化疗药物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且易产生抗药性。目前猪带绦虫基因工程疫苗大致可分为重组抗原疫苗、核酸疫苗和合成肽疫苗3类,取得了较大进展1。

外部形态成虫白色带状,全长为2m一4m,有700—1000个节片(Proglottid)。虫体分头节(scolex),颈部(neck)和节片3个部分。头节圆球形,直径约为lmm,头节前端中央为顶突(rostellum),顶突上有25~50个小钩,大小相间或内外两圈排列,顶突下有4个圆形的吸盘,这些都是适应寄生生活的附着器官。生活的绦虫以吸盘和小钩附着于肠粘膜上。头节之后为颈部,颈部纤细不分节片,与头节间无明显的界限,能继续不断地以横分裂方法产生节片,所以也是绦虫的生长区。节片愈靠近颈部的愈幼小,愈近后端的则愈宽大和老熟。依据节片内生殖器官的成熟情况可分为未成熟节片(Inmmature proglottid)、成熟节片(mature proglottid)和孕卵节片或称妊娠节片(gravid Proglottid)3种。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内部构造尚未发育。成熟节片近于方形,内有雌雄生殖器官。孕卵节片长方形,几乎全被子宫所充塞。

体壁营养绦虫的体壁与吸虫的基本相同,不同点是在皮层的表面具有很多微毛(microtriches),能增加表面积。绦虫没有消化系统,没有口及肠,而是通过皮层直接吸收食物,它比吸虫的更为突出,微毛的存在增加了吸收的表面积。在皮层内具有大量的线粒体,这表明吸收可能需要能量,可能有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的过程。皮层也可通过寄主的酶促进食物的消化作用。绦虫吸收的营养物主要以糖原的形式储存于实质中。通过厌氧呼吸以获得能量。

排泄系统排泄器官也属原肾管型,由焰细胞和许多小分枝汇入身体两侧的两对侧纵排泄管(一对在背面,一对在腹面)组成。在每个节片的后端2条腹排泄管问又有一横排泄管相连,在成熟节片中背排泄管消失,在头节2对排泄管间形成一排泄管丛,在最末一个节片的后方左右二腹排泄管会合,并由一总排泄孔通出体外,若该节片断离身体,则两条纵排泄管末端与外界相通的孔即为排泄孔,不再形成总排泄孔。

神经系统头节上的神经节不发达,由此发出的神经索贯串整个节片,最大的一对神经索是在两纵行排泄管的外侧,节片边缘之内侧。没有特殊的感觉器官。

生殖系统十分发达。雌雄同体。在每个成熟节片内,都有成套的雌雄生殖器官。雄性生殖器官:在成熟节片的背侧有150~200个泡状的精巢散布在实质中,每个精巢都连有输出管(输精小管),输出管汇合成输精管,输精管稍膨大盘旋曲折,成为储精囊(有人仍称为输精管),其后为阴茎,被包在阴茎囊内,开口于生植腔。由生殖腔孔与体外相通。雌性生殖器官:卵巢分为左右两大叶,在靠近生殖腔的一侧有一小副叶(此为该种特征之一),由卵巢发出的输卵管通入成卵腔,成卵腔之周围有梅氏腺。由成卵腔向上伸出一直囊状的子宫,向下通过卵黄管与卵黄腺相连、并由成卵腔伸出一管称为阴道(或称膣),通至生殖腔,可以接受精子。

受精可以是同一节片,或不同节片,或2个个体互相受精。精子从阴道到成卵腔,一般在成卵腔或阴道内受精,并在成卵腔内由卵黄细胞分泌成外壳。梅氏腺的分泌物对卵起滑润作用。受精卵由成卵腔到子宫,子它逐渐长大,节片中的其他部分逐渐消失,最后子宫分成许多支,其中储存很多卵,此时的节片称为孕卵节片。孕卵节片的子宫分支,猪带线虫一般每侧分成约9支(7-13支)。虫体后端的孕卵节片,常数节连在一起,逐渐地和虫体脱离,随寄生粪便排出体外。被排出体外的节片,其子宫内的卵已发育成六钩蚴(oncoospere或 hexacanth ermbryo)具 3对小钩,卵为圆形。直径约3lum~43um,其外壳在卵排出时已消失。但在卵外包有较厚的具放射状纹的胚膜。

生活史虫体后端的孕卵节片、随寄主粪便排出或自动从寄主肛门爬出的节片有明显的活动力。节片内之虫卵随着节片之破坏,散落于粪便中。虫卵在外界可活数周之久。当孕卵节片或虫卵被中间寄主猪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受消化液的作用,胚膜溶解六钓蚴孵出,利用其小钩钻入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流带至全身各部,一般多在肌肉中约经60~70天发育为囊尾蚴(cysticercus)。囊尾蚴为卵圆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头节凹陷在泡内,可见有小钩及吸盘。此种具囊尾蚴的肉俗称为米粒肉或豆肉。这种猪肉被人吃了后,如果囊尾蚴未被杀死,在12指肠中其头节自囊内翻出,借小钩及吸盘附着于肠壁上,经2~3个月后发育成熟。成虫寿命较长,据称有的可活25年以上。

此外,人误食猪带绦虫虫卵,也可在肌肉、皮下、脑、眼等部位发育成囊尾蚴。其感染的方式有:经口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水及蔬菜等,或已有该虫寄生,经被污染的手传入口中,或由于肠之逆蠕动(恶心呕吐)将脱落的孕卵节片返入胃中,其情形与食入大量虫卵一样。由此可知.人不仅是猪带绦虫的终寄主也可为其中间寄主。猪带绦虫病可引起患者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失眠、乏力、头痛,儿童可影响发育。猪囊尾蚴如寄生在人脑的部位,可引起癫痛、阵发性昏迷、呕吐、循环与呼吸紊乱;寄生在肌肉与皮下组织,可出现局部肌肉酸痛或麻木;寄生在眼的任何部位可引起视力障碍,甚至失明。此虫为世界性分布,但感染率不高,我国也有分布。

预后预防预后本病的病程很长但预后多良好。

预防1.普查普治

2.加强卫生宣教

3.严格肉类检疫

4.改变养猪方法

流行病学简介猪带绦虫病

猪带绦虫病在中国广泛分布,各地均有散发病例在东北与华东较牛带绦虫病多见,其比例为8∶1与7.1∶1,感染率由不足1%到15.2%。在云南、河南、黑龙江、吉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均有地方性流行。

传染源

感染猪带绦虫成虫的人是本病的传染源在中国农村猪仍以分散饲养为主猪常在圈外活动觅食,故误吞入人粪中猪带绦虫节片或虫卵机会较多。特别在经济落后或边远地区缺乏厕所,人在野外随地大便或以猪圈为厕所,故猪患囊虫病感染率甚高。在这些地区,人患猪带绦虫病亦相应较多

传播途径

人因食用生的或半生的含猪囊尾蚴的猪肉而被感染。在烹炒时未煮熟透,或尝生的肉馅或吃生肉片火锅或生熟刀具不分等都可食入活囊尾蚴。

易感人群

人对猪带绦虫普遍易感感染猪带绦虫后人体可产生带虫免疫对宿主再次感染有保护作用国内患者年龄最小者仅6个月,最长者85岁,一般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猪带绦虫又称猪肉绦虫、链状带绦虫、有钩绦虫,是中国主要的人体寄生绦虫成虫较牛带绦虫小,薄而透明,体长3~5m。头节近圆球状,不含色素,0.6~1mm。头节除有四个吸盘外顶端具顶突其上有25~50个小钩,排成内外两圈。颈部纤细。链体节片数较少约数百个。成熟节片近方形妊娠节片窄长,子宫分支数较少,7~13个,呈多树枝形状分布。虫卵与牛带绦虫卵难以区别。

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小肠内,其妊娠节片从链体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当中间宿主猪吞食粪便中妊娠节片后,虫卵在其十二指肠内受消化液作用破裂六钩蚴逸出并循肠壁血流或淋巴到达宿主体内各部位。虫体逐渐生长,中间细胞溶解形成空腔并充满液体,约经10周发育为成熟囊尾蚴猪体内的囊尾蚴以肌肉最多,其中以股内侧肌为最多成熟囊尾蚴呈椭圆形,约20mm×11mm.,乳白色半透明。人误食入生的或半生的带囊尾蚴的病猪肉后在胃内囊尾蚴囊壁被消化,在十二指肠内囊尾蚴头节外翻,固着于小肠壁发育为成虫,约2~3个月后粪便中即可发现虫卵(图1)。

成虫在人体内大约可存活25年左右。人有时也可因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在驱虫时节片反流到咽部而被吞下造成摄入虫卵。虫卵在人体内亦可发育为囊尾蚴而罹患猪囊尾蚴病,当囊尾蚴寄生在人重要脏器如脑、眼等处则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损害。

发病机制

猪带绦虫成虫致病情况与牛带绦虫相似,但由于猪带绦虫头节具有小钩对肠黏膜损伤较重,甚至可穿透肠壁引起腹膜炎。成虫也可移行到肠外造成异位寄生。但人体如患猪囊虫病则常有显著病理改变与免疫反应。

临床表现猪带绦虫病的症状与牛带绦虫病相似,一般无明显症状。人肠内寄生虫数一般为一条,偶亦可有两条或以上,国内报告最多为19条临床症状可有腹痛恶心、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虫数多时偶可发生肠梗阻。与牛带绦虫病相似,患者多以粪便中发现节片而就诊。

猪带绦虫病的重要性在于患者肠道内成虫有导致囊虫病自体感染的危险。猪肉绦虫患者在肠道逆蠕动或驱虫时脱落的妊娠节片均有反流入胃的可能,经消化孵出六钩蚴而造成自体感染囊虫病。此种途径比因卫生习惯不良或虫卵污染食物而吞入虫卵更为重要。国外报告囊虫病450例中,21.6%有肠绦虫病史,国内则为28.6%~67.3%;而猪带绦虫患者有2.3%~25%同时并发囊虫病,且感染期愈长,自体感染危险性愈大。特别在皮下型和癫痫型囊虫患者,有肠绦虫病史者各占48.1%和48.6%因此,对猪带绦虫患者不能因症状不明显而忽视早期彻底治疗。

并发症

可并发阑尾炎或肠梗阻,以及囊虫病等。

猪带绦虫病 - 诊断 大便中有排出绦虫节片史尤其伴有囊虫皮下结节或有癫痫样发作者均应考虑猪带绦虫病。病史与实验室检查结合可使绝大多数患者诊断明确。因为猪带绦虫病可并发危险的囊虫病故应与牛带绦虫病认真鉴别。两者节片鉴别要点为:①头节:猪带绦虫较小,圆球形,有顶突及小钩;牛带绦虫较大,近四方形无顶突及小钩;②成熟节片:猪带绦虫卵巢分三叶;牛带绦虫分两叶;③妊娠节片:猪带绦虫子宫分支每侧有7~13个呈树枝状;牛带绦虫子宫分支每侧有15~30个成对分支状。

鉴别诊断

因为猪带绦虫病可并发危险的囊虫病,故应与牛带绦虫病认真鉴别。

猪带绦虫病 - 检查 与牛带绦虫病相同血象中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粪便或肛门拭子检查虫卵阳性率不高且无法区别虫种。从粪便中排出的妊娠节片内的子宫分支形状和数目有助于与牛带绦虫鉴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出患者粪中抗原成分;聚合酶链反应(PCR)可扩增粪便中虫卵或虫体的种特异性DNA,以检测人体内猪带绦虫成虫,亦可帮助诊断。

治疗

猪带绦虫病有并发囊尾蚴病(囊虫病)的危险,故患者需注意隔离并及早彻底治疗此外注意个人卫生,便后饭前洗手,以防止自体感染。

驱虫治疗方法与牛带绦虫病基本相同,且效果较好。吡喹酮5mg/kg体重,治疗猪带绦虫病即可获95%以上有效率。研究发现,吡喹酮治疗猪带绦虫病时,有激发患者并发猪囊尾蚴病出现症状的现象,如癫痫发作剧烈头痛等在流行区大规模治疗时,可能有少数猪带绦虫患者并发有脑囊尾蚴病,使用吡喹酮驱绦虫同时可引起脑内囊尾蚴蜕变死亡破裂,刺激脑组织水肿与炎性反应,导致危险的脑水肿甚至脑疝形成。故在以吡喹酮治疗个别确无囊尾蚴病并发的猪带绦虫患者时可采用5~10mg/kg体重疗法但在神经系统猪囊尾蚴病高度流行区,特别在现场大规模治疗时,以采用2.5mg/kg体重小剂量疗法为宜,既可保持驱绦虫的高效,又可避免发生严重副作用。

驱治猪带绦虫病应防止恶心呕吐,以免妊娠节片反流入胃或十二指肠造成虫卵自体感染导致囊尾蚴病驱虫前可先服小剂量氯丙嗪12.5mg服驱虫药后2小时应服泻药50%硫酸镁60ml。并发脑囊尾蚴病的猪带绦虫患者驱虫治疗应住院,在严密观察下进行一般在治疗囊尾蚴病的同时肠内绦虫亦可一并驱出,详细方法参见囊尾蚴病。

猪带绦虫病 - 预后预防 预后:

本病的病程很长但预后多良好。

预防1.普查普治 人为猪带绦虫惟一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终宿主,故彻底治疗患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不仅可使患者得以治愈,而且可减少猪囊虫病发病率国内东北地区推行的“驱绦灭囊”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猪带绦虫病和猪囊虫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2.加强卫生宣教 教育群众改变不良的生食、半生食猪肉的饮食习惯,严格执行生熟炊具分开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饮食摊点的卫生检疫,患猪带绦虫病者不得从事饮食行业工作。

3.严格肉类检疫 屠杀生猪必须经国家指定卫生部门检疫后方可进入市场,严禁“米猪肉”上市买卖。猪毛经氢氧化钠或氯化铁显色液处理后其毛根部毛鞘的颜色可由健康猪的白色变为病猪的褐色或棕色,准确率可达81.2%~100%,可推广应用。屠宰后如将猪肉在-12~-13℃下冷藏12h,其中囊尾蚴可完全杀死。

4.改变养猪方法 提倡圈养,不让有接触人粪而感染的机会。国内曾试用猪全囊虫匀浆(Q83抗原)配以弗氏佐剂给猪进行免疫接种3年总保护率为91.39%;用Q83抗原弗氏佐剂一次接种3ml可达到100%保护率,安全保护期可达7~8个月。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少斌 - 副教授 -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