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花骨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花骨鱼,隶属于鲤科、鮈亚科,俗称花姑娘、马驹子、卢季、季鱼、季郎鱼、鸡骨郎。花骨鱼体长,背鳍起点显著隆起。腹部圆,体侧和背部青褐色, 腹部白色,体侧中轴有数量不等的黑斑块,吻圆钝,口下位呈马蹄形, 口角有须一对,眼突出。属于底层鱼类,喜在水体的中下层,冬季洞游至江河深水处越冬。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江河、湖泊、水库中,以底栖动物为食,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为主,也食各种小鱼。最大个体可达公斤。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存在花骨鱼养殖成活率低、管理不便的缺陷。1

简介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隶属于鲤科、鮈亚科,俗称马驹子、卢季、季鱼、季郎鱼、鸡骨郎、麻花骨鱼、鸡虾等。以底栖动物为食,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也取食各种小鱼。 最大个体可达 2 公斤。 其具有体形优美、食性杂、适应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俏销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2

形态特征花骨鱼的身体为长形,前段圆棒状,后段稍侧扁,腹部圆;眼突出。头长小于体高,为眼径的4.5倍,沿头部的眶前骨、眶下骨及前鳃盖骨边缘有1列黏液腺;吻较长,吻长小于或等于眼后头大,口下位,马蹄形,下唇不发达,两侧叶狭窄;颚部中央有一小三角形突起,具须1对;体侧和背部青褐色,背侧在侧线鳞上方有一排10~12个黑斑点,背钟及尾鳍上也有许多不规则小黑点,背鳍起点显著隆起。腹部为白色,胸鳍、腹鳍、臀鳍灰白色。雄鱼在生殖期间体呈浅橘红色,头部和鳍上有追星。2

生活习性花骨鱼为江湖中常见 的中、下层鱼类,喜微流水,水质清新,底质为沙砾或泥沙的环境中,冬季洄游至江河深水处越冬。花骨鱼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河流中,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常聚群出没于沿岸着生有青苔的石缝、木桩等障碍物附近,喜钻洞穴居。性温和,对流水较敏感,稍有流水即兴奋游窜,甚至跃出水面。它是杂食性,幼鱼摄食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浮游动物,也摄食藻类及水生高等植物,成鱼的主要饲料有水生昆虫的幼虫、水虾类、蚬类、 蚌类、螺蛳类、淡水壳菜以及小型鱼类等。2

分布区域花骨鱼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主要有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镜泊湖, 新疆的伊犁河、塔里木河、乌鲁木齐河等,也见于我国其他湖泊、河流。2

生殖繁育花骨鱼2~3龄达性成熟,产卵期在4~8月,期间水温16~23°C,怀卵量4.8~13万粒,分批产卵。卵粘性,受精卵黏附于植物的根须或水草上孵化,当水温20°C时,经4 天孵出苗。初孵仔鱼在15天后开始摄食。2

经济及营养价值该鱼具有体形优美、食性杂、适应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俏销等优点。

养殖方法池塘选择:选择面积为1~3亩,水深1.5~2米的池塘,池塘中设有网箱,池塘内开设进水口及排水口,进水口及排水口处设防逃网;

亲鱼选择:在每年的4~5月选性成熟的选2龄以上的亲本鱼,分别放在池塘的网箱中,并在离网箱的不远处开好增氧机;

人工繁殖:在投放亲鱼的第2~3天上午打催产素,经过24±2个小时后采用人工受精法产卵,脱粘后环道孵化,形成花骨鱼鱼种;

池塘清洁:将池水排干,清整池底后,对池塘进行消毒;

杂物捞除:注入新水,并捞除池塘内的杂物;

消毒花骨鱼:用2.5%~3%的食盐水或0.001%的漂白粉液浸洗花骨鱼鱼种10~20分钟;

投放花骨鱼:早春亩放1200~1500尾花骨鱼鱼种,搭配尾重50~60克的鳊鱼120~140尾,尾重300~400克的白鲢50~100尾;

投放饵料:以人工饲料为主,培养浮游生物为辅;日投饲料2次,日投饵率为所喂养花骨鱼总重量1.0%~2.0%;

投放肥料:投放有机肥与无机肥,使浮游生物繁衍旺盛;

日常管理:每周向池塘加入新水一次,每次加水深20cm深;每半月对池塘进行消毒;每月对池塘水质分析一次,保持池塘的水质pH值控制在7.2~7.8。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