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特征
雄鸟头顶与颏黑色,翼斑和尾基两侧鲜黄;雌鸟头顶与颏无黑色,具浓重的灰绿色斑纹;下体暗淡黄,有浅黑色斑纹;雄鸟飞翔时可显示出鲜黄的翼斑、腰和尾基两侧1。
形态特征雄性成鸟(春羽):额、头顶和枕部黑色,枕羽略带灰黄;眼先灰色;眉纹鲜黄;贯眼纹短,呈黑色;耳羽暗绿色;颊黄色;后颈和翕绿色,羽缘黄色;腰亮黄色,羽尖色较深,近背部有褐色羽干纹;尾上覆羽褐色,具亮黄色宽缘;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带亮黄狭边;最外侧一对尾羽的外网基段及内啊亮黄色,外翈末段及内翈羽端褐色;其余尾羽基段亮黄,末段黑褐,并带黄色边缘;小覆羽、中覆羽均褐色,带亮黄绿宽缘;大覆羽黑褐色,羽端亮绿;小覆羽黑色,羽缘黄而尖端白;初级覆羽暗黑,羽缘绿黄;飞羽基段亮黄,末段黑褐,外缘黄绿;所有飞羽羽端均灰褐色;颏和喉中央黑色,羽尖沾黄;胸亮黄色;腹灰白色,微沾黄;两胁及尾下覆羽灰白色,有黑褐色羽干纹,翼下覆羽和腋羽淡黄,前者羽基发黑。
雄性成鸟(秋羽):体羽的黄、绿和黑等色泽不如春羽那样鲜明,但羽干纹反较明显。
雌性成鸟:额、头顶、头侧和翕概褐色沾绿,而带黑褐色羽干纹;腰部绿黄,亦具条纹下体淡绿黄或黄白色,并具些较粗的褐色羽干纹,胁部尤甚;余部同雄鸟。
幼鸟:与雌鸟相似,但色较褐而少黄色,因此腰、眉纹和颊侧淡皮黄色;上体条纹粗著,下体多呈白色,具有黑色点斑;翼斑带皮黄色。
虹膜近黑;嘴暗褐色,下嘴较淡;腿和脚暗褐色2
生活习性黄雀的栖息环境比较广泛,无论山区或平原都可见到;在山区多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平原多在杂木林和河漫滩的丛林中,有时也到公园和苗圃中。除繁殖期成对生活外,常集结成几十只的群,春秋季迁徙时见有集成大群的现象。性不大怯疑,但在繁殖期非常隐蔽。平常游荡时喜落于茂密的树顶上,常一鸟先飞,而后群体跟着前往。飞行快速,直线前进。
黄雀的食物一般随季节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春季在东北吃嫩芽、野生植物种子、裸子植物种子和鞘翅目小昆虫;夏季以多种昆虫喂雏,尤以蚜虫为主;而秋季则食浆果、草子、稗、粟等。在河北则食大量种子、浆果和昆虫。春、秋季旅经河南时,以各种植物种子为主,兼食少量蚜虫。在越冬区则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黄雀的繁殖区较为广泛,从欧洲至西伯利亚东部和日本,在我国大兴安岭根河和阿龙山以北地带进行繁殖。
多在松树平枝上营巢,或在林下小树上。巢十分隐蔽,由蛛网、苔鲜、野蚕茧、细根和纤维等缠绕而成,颇为精巧,呈深杯形;内垫以细纤维、兽毛、羽毛和花絮等。雌雄均参与营巢,但以雌鸟为主。每窝产卵4—6枚;于5月末或6月初产出。卵呈鲜蓝到蓝白色,缀以红褐色线条和斑点。卵的大小(14枚),平均为16.3(14.3~18.2)mm×2.2(11—13.3)mm。由雌鸟孵卵。两性共同育雏,但以雌鸟为主。黄雀在大兴安岭每年可产两窝。冬季它在我国南方各地越冬。3
地理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和江苏镇江为繁殖鸟;东北南部、内蒙古东部、河北、河南、山东和江苏为旅鸟,少数为冬候鸟;在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及四川南充、万县和贵州惠水等地为冬候鸟。国外分布于南欧至埃及,东至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区1。
经济意义黄雀是国内有名的笼鸟之一。它的羽色鲜丽,姿态优美,并有委婉动听的歌声,又易于驯养,因而为人们所喜爱,因此南北各地都在春秋两季捕养它。此鸟虽食些松杉种子和一些谷物,但为数较少;并能啄食大量害虫和野生草子,而有益于农林4。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图片:概述图5、图2~图146、分布图7)
人工饲养配料黄雀一般养在笼中。对新来的黄雀要诱食,使其早日恢复健康。前2一3周的饲料以苏子为主,粒料的调配是苏子5份、谷子3份、稗子2份。2一3周后的饲料改为谷子5份、稗子4份、白苏子1份。平时喂少量玉米面拌蛋黄(按1:1拌匀)。每天给1一2条小皮虫或面包虫和适量水果。冬季和换羽时,苏子的供给量可增加一成,也可以喂少量捣碎的核桃仁或花生米。黄雀喜欢饮用清水,所以,饮用水一定要经常更换,保持饮水缸清洁,黄雀还喜欢水浴,春、夏要设置水浴槽,供其水浴。
换羽饲养黄雀的关键时期是春、秋两次换羽,在旧羽毛脱掉,新羽毛长出时,应精心照料,注意保持一定温度,不可忽冷忽热。要经常将笼挂于向阳避风的地方,但不能暴晒。如果饲管不善,会造成换羽不顺利而死亡,实践说明,如饲管得法,黄雀能活到8一10年。
驯养黄雀成鸟野性大,驯养要从幼鸟开始。对于野性大的黄雀可采取“恶治”手段。把黄雀翅膀用线扎上,放入小笼中,盖上笼罩,使其安静,供给饲料和水诱食。每天晚上打开笼罩,看着它活动一会儿。4一5天后,开半罩放在人多的地方,并用手拿苏子引逗。若闹得厉害。就用水喷湿羽毛,黄雀只顾择羽毛,就顾不得闹了。这样经过半个月的时间就变老实了8。
相关文化东汉时杨宝在华阴山路上,救了一只黄雀,而得到四枚白环相报。事见《续齐谐记》。
苏轼有《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惟漫多脂。”施元之注:“黄雀出江西临江军,土人谓脂厚为披绵。”
古代描述黄雀和含有黄雀的诗句:
诗句 朝代 作者 诗名
黄雀得飞飞 魏晋 曹植 《野田黄雀行》9
一为黄雀哀 魏晋 阮籍 《咏怀》9
犹胜黄雀争上下 唐朝 王维 《青雀歌》9
黄雀徒巢桂 唐朝 骆宾王 《帝京篇》9
黄雀饱野粟 唐朝 杜甫 《枯棕》9
黄雀数声催柳变 唐朝 戴叔伦 《越溪村居》9
不与黄雀群 唐朝 钱起 《赋得巢燕送客》9
黄雀呼群啄破囷 宋朝 陆游 《病卧》9
似欺黄雀在蓬蒿 宋朝 王安石 《鸱》9
可怜黄雀空死饥 宋朝 郑獬 《黄雀》9
不见双凫见黄雀 宋朝 梅尧臣 《双凫观》9
舌小侔黄雀 宋朝 王禹偁 《茶园十二韵》9
黄雀肥 宋朝 苏辙 《筠州二咏 黄雀》9
蜘蛛亦有黄雀随 宋朝 黄文雷 《观化》9
任从黄雀得 宋朝 梅尧臣 《雨燕》9
坐无黄雀牛尾狸 宋朝 杨万里 《毗陵郡斋追忆卿味》9
小雀抵黄鸸 元朝 胡天游 《烈女李三行》9
白鹞捉黄雀 明朝 徐祯卿 《鹞雀行》9
黄雀从乌飞 清朝 施闰章 《浮萍兔丝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