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文名称:钚弹
基本定义:铀235和钚239都可以作为原子弹的装料,用钚239(239Pu)装料的叫做钚弹2。
一颗铀弹的装料大约为15~25kg,钚弹装料大约为5~10kg。
钚弹的原料相对容易获得:钚239,是核反应堆的副产品。当然,如果你不能接近反应堆,也不容易得到它,但世界上有很多核反应堆。如果你能获得反应堆废料,而且懂得足够多的放射性化学技术以免被辐射伤害,那么提取钚239就相对容易了。对流氓国家甚至恐怖分子来说,获得钚239比获得铀235要容易得多。可是,即使你有了原料,用钚制造核弹也非常困难,这似乎是对容易的“补偿”。用钚造核弹需要内爆,那是非常难以掌握的技术。一颗钚弹毁灭了长崎市。
钚239钚元素钚3(Plutonium金属钚),原子序数为94,元素符号是Pu,是一种具放射性的超铀元素。半衰期为24万5千年。它属于锕系金属,外表呈银白色,接触空气后容易锈蚀、氧化,在表面生成无光泽的二氧化钚。
钚有六种同位素和四种氧化态,易和碳、卤素、氮、硅起化学反应。钚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时会产生氧化物和氢化物,其体积最大可膨胀70%,屑状的钚能自燃。它也是一种放射性毒物,会于骨髓中富集。因此,操作、处理钚元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钚和多数金属一样具银灰色外表,又与镍特别相似,但它在氧化后会迅速转为暗灰色(有时呈黄色或橄榄绿)。钚在室温下以α型存在,是元素最普遍的结构型态(同素异形体),质地如铸铁般坚而质脆,但与其他金属制成合金后又变得柔软而富延展性。钚和多数金属不同,它不是热和电的良好导体。它的熔点很低(640 °C),而沸点异常的高(3235°C)。
钚最普遍释放的游离辐射类型是α粒子发射(即释放出高能的氦原子核)。最典型的一种核武器核心即是以5公斤(约12.5×10^24个)钚原子构成。由于钚的半衰期为24100年,故其每秒约有11.5×10^12个钚原子产生衰变,发射出5.157MeV的α粒子,相当于9.68瓦特能量。α粒子的减速会释放出热能,使触摸时感觉温暖。
元素半衰期
钚-239:2.41万年,常被用作制造核子武器。
钚-238:88年,并放出α粒子。
钚-240自发裂变的比率很高,容易造成中子通量激增。
钚-239钚-239的毒性大,生产成本高,要建造复杂的生产堆和后处理厂,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它是通过反应堆中产生的快中子轰击铀-238人工生产的。中子来源于用于天然铀作成的元
铀-235裂变中子产额为2-3个,这些中子经慢化后会再次引起铀-235裂变。维持这种裂变反应只需一个次级中子就够了,其余的除被慢化剂等吸收掉外的快中子,即可使天然铀的铀-238转化为钚-239了。所以,生产堆中的核燃料元件,既是燃料,又是生产钚-239的原料。钚-239是从乏燃料元件中分离出来的。实际上,生产堆的作用,就是烧掉一部分天然铀中的铀-235来换取钚-239,平均烧掉一个铀-235原子,得到0.8个钚-239原子。
制造钚239是通过反应堆生产的4。在反应堆内,铀238吸收一个中子,不发生裂变而变成铀239,铀239衰变成镎239,镎239衰变成钚239。由于钚与铀是不同的元素,因此虽然只有很少一部分铀转变成了钚,但钚与铀之间的分离,比起铀同位素间的分离来却要容易得多,因而可以比较方便地用化学方法提取纯钚。
把它分离出来需送到专用的后处理厂来分离加工,需要把没有“烧”尽的铀分离出来再利用,还需要把钚-239同其他裂变产物分离开。
后处理方法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干法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目前主要应用湿法。湿法又分为沉淀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三种。其中沉淀法已属陈旧,目前主要应用溶剂萃取法,也称普雷克斯(Purex)流程。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铀、钚以及裂变产物的不同价态在有机溶剂中有不同的分离系数,将它们一一分开。
钚-239分离出来后,还需要纯化,去除微量杂质,才能作为核武器的装料。我国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于60年代中期独立开发了萃取法工艺流程,并建成了中间试验厂和大型后处理厂。生产堆的乏燃料经后处理,铀与钚进行分离后,铀-235还有一定的含量,经纯化工序后,再经转换,为扩散厂提供原料。
钚弹的内爆虽然铀235和钚239的核弹都用链式反应,但二者在技术细节上有很大不同。钚是多数核反应堆(包括发电的反应堆)的产物。它与其他核废料一起产生,但可以用相对直接的化学方法分离出来。分离完成后,我们就说核反应堆的乏燃料经过了再加工。这是报纸常见的一个关键词。签署了NPT(核不扩散条约)的国家同意不对乏燃料进行再加工——即提取他们的核反应堆产生的钚2。
再加工比铀分离简单得多,而核反应堆又那么普遍,看来钚弹似乎是巴基斯坦和朝鲜等小国的核弹选择。可钚弹不好设计。因为反应堆同时产生的一种放射性杂质,钚很容易提前引爆(即过早地发生爆炸)。也许就是因为这个,2006年的朝鲜核弹试验失败了。它虽然达到了钚的临界质量,爆炸还不足千吨级。
那种并存在钚弹里的杂质是钚240,也叫重钚。重钚与钚相同,除了多1个中子。这使它具有高度放射性。钚240会自发裂变,不需要中子激发。自发裂变随机释放出中子。你可能以为额外的中子能起什么好的作用,其实它们在帮倒忙。在钚尚未完成整体组装到达临界质量之前,它们就会触发部分链式反应,这些局部的链式反应将过早引爆核弹,在多数能量释放前终止链式反应。
这个问题是在二战期间发现的,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曾一度认为钚弹是不可能的。但后来找到了一个非凡的解决办法:内爆。就是说,将钚铺展成空心球壳,外面用炸药包围。钚周围的爆炸把钚向内压,将它们挤压成非常紧密的一团。经过强烈挤压的钚,原子靠得很近,因而中子没有空间溢出。如果压缩恰到好处,这种状态会很快达到,钚也就来不及提前引爆了。
实现内爆是极端困难的。内爆必须非常精确,所用的烈性炸药必须极其均匀,而且在钚壳的每一边都达到精密的平衡。它们要同时而且均匀地引爆。那需要高度技巧,因为爆炸往往在个别点发生,而不是在整个壳层表面扩展。人们发展了一种专门技术将点爆炸转化为内爆,它被称为爆炸透镜。烈性炸药在某一点引爆,然后聚焦起来,均匀覆盖整个钚壳表面。 要让这一切都正常运转,比为铀弹造一只合适的枪困难得多。它需要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还需要精密的技术(如高精度的烈性炸药加工)、大量的试验,还有大量的金钱。因为这些原因,一群恐怖分子是不大可能造出钚弹来的。它也许需要动用一个国家(如巴基斯坦或朝鲜)的全部资源。即使如此,结果也可能失败。朝鲜在2006年的试验,其爆炸还不足1千吨级,而美国的阿拉莫哥多和长崎的设计是20千吨级。多数专家怀疑朝鲜试验的低能量正是那种失败的结果,可能是在链式反应达到需要的水平之前,核弹就被提前炸开了。
33磅铀235就足够造一个核弹。如果链式反应通过倍增方式进行,那么所有原子只需要经过81代就分裂完了。钚弹只需要13磅,还装不满一只饮料罐。它只要51代就能释放所有能量,因为每次裂变释放的中子数是3而不是2。广岛原子弹是枪式设计的铀弹。长崎原子弹和新墨西哥州试验的核弹一样,是内爆式钚弹。
长崎钚弹爆炸长崎是长崎县的首府,位于日本九州岛的西端,面积406.4平方公里。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德国法西斯于5月8日无条件投降。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5。
8月9日,美军又出动B-29轰炸机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日本长崎市。长崎市约60%的建筑物被毁,伤亡8.6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也使日本人民遭受到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带来的严重灾难。日本人民成为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原子弹造成的无穷遗患。
1945年8月9日,第2次空投任务落到了第509混成大队斯威尼机组身上。斯威尼曾率领他的机组驾驶"艺术大师"号观测飞机在广岛轰炸中担任轰炸效果观测任务。由于这次"艺术大师"号上仍保留着科学仪表,将再次当作观察机使用。斯威尼只好用另1架B-29轰炸机--"博克之车"作为原子弹载机。8月9日凌晨3点39分,"博克之车"装载着"胖子"从提尼安机场起飞向日本飞去。斯威尼一次次地祷告,希望自己和保罗·蒂贝茨一样幸运。
然而,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飞机刚起飞不久便发现有一只油箱出了故障,600加仑燃料可能无法使用。斯威尼粗略估计了一下航程,认为燃料基本够用,决定继续飞行。
当"博克之车"飞到硫黄岛上空汇合点时,另外2架提前起飞的观测和照相飞机本应在那里等候与他汇合,可他只遇到了其中1架。斯威尼在那里等候了30分钟仍不见另外1架的踪影,于是毅然朝小仓飞去。9点5分,"博克之车"飞抵小仓上空。这天小仓上空气象条件很差,空中布满厚厚的云层,地面也是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博克之车"在小仓上空盘旋了3周,始终未能找到瞄准点--5号军火库。这时小仓的地面防空部队发射了密集的高射炮火,斯威尼只得提高飞行高度。
当斯威尼决定再一次进入小仓上空搜寻目标时,接到无线电报务员报告:从截获的日本截击航空兵使用的频率看,可能会有战斗机升空拦截。机上一阵慌乱。斯威尼来不及与基地联系便调转机头向西南方向飞去。他决定改为轰炸长崎。离开小仓后他命令向基地发报:小仓上空无法投弹,改炸长崎。10点28分,飞机抵达长崎上空。恰巧这天长崎也是多云天气,第1次进入长崎上空也未能找到目标。燃料表的指针在急骤地下降,斯威尼心情异常紧张,他决定第2次进入时无论如何也要把"胖子"投下去,于是向机上人员宣布:“改用雷达瞄准,准备投弹,返航。”
投弹手克米特·比汉像菲阿比一样也是一位老手。当他正准备换用雷达仪器瞄准时,突然发现身下两块云团之间有一大段空隙,透过空隙可以清楚地看到瞄准点--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他立即通知斯威尼,可进行目视轰炸。10点58分,“胖子”脱离“博克之车”飞向长崎。
投弹后“博克之车”油料已严重不足,在返航途中不得不在冲绳岛紧急着陆,补充油料。“博克之车”经过了20个小时飞行,很晚才返回提尼安岛。“胖子”的爆炸当量比“小男孩”大,但长崎地形三面环山,所以损失小于广岛。
上午11时02分,继袭击广岛之后,美军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袭击。由5架B-29轰炸机组成的突击队将原子弹“胖子”投到长崎市中心。“胖子”是一颗钚弹,长约3.6米,直径1.5米,重约4.9吨,梯恩梯(TNT)当量为2.2万吨,爆高503米。轰炸造成长崎市23万人口中的10万余人当日伤亡和失踪,城市60%的建筑物被毁。
广岛和长崎因原子弹轰炸造成的伤害遗留至今,幸存者饱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辐射后遗症的折磨。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迄今,广岛、长崎因受原子弹爆炸伤害而死亡的人数已分别超过25万和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