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林鸱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林鸱(potoo) ,约5种。中、南美洲的夜出鸟类的统称。林鸱(potoo)属林鸱科(Nyctibiidae)林鸱属(Nyctibius), 南美洲的夜出鸟类的统称。与美洲夜鹰、夜鹰和膜口鸱近缘。

简介林鸱善于伪装,被称为动物界的伪装大师。常采取直立的姿势站在树枝用它羽毛的花纹来伪装成一根材,这样既可以躲避危险,也可以等昆虫路过时突然出捕食昆虫1。

外形特征嘴裂宽,周围无须。

中爪没有像夜鹰那样的栉缘。腿短,翅和尾长度适中。其英文名称系仿自某几种发出的哀鸣声「po-TOO」。生活习性

林鸱为中型鸟类,常在树上采取直立的姿势, 日间挺立依附於树枝或木桩上。夜间作短途飞行捕食飞虫。栖居于森林和草原的鸟,性怯懦、孤独。

右图为一只灰色林鸱站立于一棵树干上,并模仿树的形状,使得它的伪装更有效。

因此也被称为动物世界伪装大师。

普通林鸱(N. griseus)是5种中最知名者。灰褐色而有斑驳,体长40公分(16吋),栖居于牙买加、伊斯帕尼奥拉岛(Hispaniola)和墨西哥的南部,一直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秘鲁和阿根廷北部的丛林中,最大的种类是危地马拉到秘鲁和巴西南部的大林鸱(N. grandis),体长50公分(20吋)。

林鸱是高度夜行性鸟类,一般不在白天活动。白天它们半闭着眼睛栖息在树枝上。林鸱利用其羽毛的花纹来伪装成树桩,一旦发现危险便采取类似“冻僵”的姿势使它们更加像一截断了的树桩来躲避危险。而从栖息姿势到“冻僵”姿势的转变也很难被发觉。

林鸱在黄昏及夜晚外出觅食,主食昆虫。典型的捕食方式是站在树枝上,等昆虫路过便突然飞出捕捉。它们偶尔会飞往植被去捕捉昆虫,但不会去试图获取地面上的猎物。甲虫是它们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有时也会捕捉飞蛾、蝗虫和白蚁。也有人在一只北方林鸱的胃里发现了小鸟。它们会直接吞噬昆虫,而很少摔打或弄碎食物。

林鸱是一夫一妻制,夫妻双方共同负责蛋的孵化和雏鸟的抚养。它们不搭任何一种形式的巢,而是将蛋直接产在树桩的分支或顶端。林鸱的蛋显白色带紫褐色斑点。白天往往由雄鸟孵蛋,晚上则雌雄鸟分工。蛋的孵化需要约一个月,雏鸟时期约两个月。雏鸟的羽毛是白色的。当雏鸟长大,而不能再隐藏在其父母身下时,便会学父母的样子,做出“冻僵”的姿势来伪装成树桩。

繁殖生物学和大部分夜行性鸟一样,林鸱也具有响亮的鸣声,且每个种类各不相同,用于炫耀和维护领域。大林鸱的鸣声为沙哑的吠声和隆隆声而较小种类的鸣声为刺耳的音节。

林鸱不筑巢。一窝单卵,产于树桩顶或大树的缝隙里。卵为白色,带有灰色、褐色或紫色斑纹。在普通林鸱中,孵卵育雏的任务分别由雄鸟在昼间、雌鸟于夜间担负。在大林鸱中,昼间的孵卵通常也由雄鸟负责。在普通林鸱中孵化期至少为30天,而雏鸟长飞羽期在各个种类中均为40~60天。雏鸟被喂以亲鸟回吐的食物。孵卵和育雏期间的成鸟体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2。

分布范围分布于美洲,亚洲中,南部在我国广西地区曾经抓到过活体,仅1属5种。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